•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領航新征程]奏響文化惠民新樂章

2018-01-03 14:45: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剛剛過去的2017年,思想文化戰線發生了很多變化。傳統媒體更好看了,網路空間更加清朗了,人們的公共文化生活也更加豐富多彩了。

  “文化獲得感”成為群眾談論生活變化的一個常見詞彙。各級文化部門和公共文化單位緊緊圍繞到2020年“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的戰略目標,將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任務,加快構建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奏響了文化惠民的新樂章。

  這一年,文化部正式發佈《“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明確了“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的總體思路、目標和任務。規劃明確,要立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構建體現時代發展趨勢、符合文化發展規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這一年,文化建設的一些“四梁八柱”性質的重要法律頒布,公共文化法治建設取得新的突破。2017年3月份,《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正式施行,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確各級人民政府是承擔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責任主體,規定政府在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和公共文化服務組織、管理、提供、保障中的職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表決通過《公共圖書館法》,明確縣級人民政府要建立符合當地特點的以縣級公共圖書館為總館,以鄉鎮、街道的綜合文化站和村圖書室等為分館或者基層服務點的總分館制。這一規定,確保了公共圖書館資源向城鄉基層延伸,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

  這一年,我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已有3000余個,博物館、紀念館超過4000個,文化館3000多個。三分之二的村有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社區有文化活動室,覆蓋城鄉的國家、省、市、縣、鄉、村(社區)六級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基本建成。公共文化設施來到群眾家門口,“縣縣有圖書館文化館、鄉鄉有綜合文化站”成為常態,公共文化資源配置進一步向基層傾斜。

  這一年,推動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公共文化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點和亮點之一。“百縣萬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示範工程”“村文化活動室設備購置項目”“流動文化車配備項目”等服務基層的重大文化活動繼續推進,更多老百姓分享到了文化惠民的成果。

  這一年,優質公共文化産品和資源的供給不斷豐富。中宣部、文化部、財政部聯合開展戲曲進鄉村活動,以政府購買方式,積極推動送戲下鄉活動的制度化、常態化、普及化。鄉村的舞臺上重新敲起鑼鼓、響起了鐃鈸。

  這一年,由中宣部、文化部、中央編辦等7部委聯合印發的《關於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改革的實施方案》發佈。方案部署推動在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美術館等建立以理事會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結構。按照方案的部署,未來,理事會將成為公共文化機構的“當家人”,公共文化機構活力不強、服務效能不高等問題有望得到解決。

  人民群眾需不需要、滿不滿意是評判公共文化服務品質的重要價值標準。這幾年,圍繞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目標,各地積極探索實踐,通過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健全決策、執行和監督機制,形成了不同的公共文化建設模式:青島、成都、焦作等地文化超市採取個性化、訂單式服務,滿足群眾多元化需求;北京、天津、合肥等地發行文化惠民卡,將優惠文化産品打包,給群眾自主選擇權。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在新的一年裏,思想文化戰線一定能在實踐中更好地進行文化創造,在推動歷史前行中更好地實現文化進步。(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張 雪)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