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理上網來輝煌十九大】2018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年

2018-01-03 10:22: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在剛剛結束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圍繞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分析“三農”工作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研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政策並進行部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將迎來重大的戰略機遇。此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劃分了三個發展階段並提出了相應的重要任務,提出了“八個堅持”,首次系統地提出了“中國特色的鄉村發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一、中國“三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一是全國農業連續豐收。2015年我國糧食“十二連增”,2017年實現“十四連豐”,棉花、油料、肉類、禽蛋、水産品、蔬菜、水果等農産品産量居世界第一。如,2017年我國糧食總産量12358億斤,比2016年增加33億斤,增長0.3%。糧食生産再獲豐收,屬歷史上第二高産年,其中玉米4318億斤,調減73億斤,下降1.7%;稻穀4171億斤,增加30億斤,增長0.7%;小麥2595億斤,增加19億斤,增長0.7%;其他糧食作物1274億斤,增加58億斤,增長4.8%。

  二是農民收入連續增長。2016年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自2012年以來年均實際增長8.0%,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速快於城鎮居民1.5個百分點。2017年我國農民可支配收入預計將超過13000元,實現2012年以來“六連增”。

  三是精準脫貧進入攻艱階段。從2013年至2017年,我國約有6600萬人在政府的幫助下襬脫了貧困。2016年農村貧困人口4335萬人,比2012年減少5564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4.5%,比2012年下降5.7個百分點。2013年-2016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10.7%,比全國農村居民收入快2.7個百分點,貧困地區農民收入增長快於全國。

  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至少有三個成果特點 

  本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的主題是研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政策,並將形成第15個中央一號文件。這次會議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的成果特點:

  (一)提出了三個發展階段

  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二)提出了“八個堅持”的具體實踐

  一是堅持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為“三農”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障;二是堅持重中之重戰略地位,切實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落到實處;三是堅持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線,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四是堅持立足國內保障自給的方針,牢牢把握國家糧食安全主動權;五是堅持不斷深化農村改革,激發農村發展新活力;六是堅持綠色生態導向,推動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七是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讓廣大農民有更多的獲得感;八是堅持遵循鄉村發展規律,紮實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

  (三)提出了中國特色的鄉村發展道路

  中國特色的鄉村發展道路是我國鄉村建設的理論總結和未來發展方向,本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將中國特色的鄉村發展道路概括為:

  一是必須重塑城鄉關係,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二是必須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三是必須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品質興農之路。四是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五是必須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六是必須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七是必須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

  也就是説,中國特色的鄉村發展道路不同於其他發達國家的鄉村發展,也不同於其他發展中國家的鄉村發展;不同於傳統的集體經濟的鄉村發展,也不同於私有制的傳統鄉村發展;不是孤立的鄉村發展,而是城鄉聯動的鄉村發展;不是依靠傳統的土地、資本、勞動力“三位一體”(Trinity)發展,而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特別是現代資訊科技的發展,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即充分利用電腦、網際網路、移動網、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AI人工智慧等多種技術促進現代鄉村發展。這條道路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踐行“鄉村振興戰略”與加快“三農”轉型升級 

  (一)促進農業結構調整

  在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品質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我國農業正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具體表現為:由追求速度向追求效益轉型,由追求數量向追求品質轉型,由追求産品向追求品質、品牌、服務轉型,由追求規模發展向追求綠色發展轉型。要“種得好、養得好、加工得好,還要賣得好、賣出好價錢、消費者得實惠,農民得收入。反過來,通過賣得好,促進種得好、養得好、加工得好”。

  (二)促進農村美麗鄉村建設

  我國農村建設向美麗鄉村建設轉型,會議強調了十九大精神,即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自治、法治、德治)、生活富裕,而讓美麗鄉村成為城鄉人未來的“奢侈品”,在一些地方已經成為現實,在一些地方又十分遙遠,需要我們進一步努力。

  (三)促進新農人隊伍建設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離不開農村人才隊伍,近幾年來,我國新農人主體的出現,如投資新農人、回鄉新農人、科技新農人、電商新農人。據國辦新聞發佈會披露有700萬新農人,據最新統計,各類新主體組織達到300萬家,新型職業農民超過1400萬人。

  四、充分發揮農村電商在鄉村振興中賦能作用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應充分發揮電商的賦能作用,通過現代資訊科技促進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

  (一)圍繞現代農業開展B2B電商

  圍繞現代農業的産前、産中、産後的産業鏈,開展多種電商模式創新,促進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如B2B農業生産資料電商模式、B2B生態食材模式、B2B農産品供應鏈模式。通過多種智慧B2B模式創新,促進我國現代農業迅速實現向智慧農業轉型升級,特別是引入訂單式B2B供應鏈模式,使農産品種植、養殖、加工減少盲目性,提高其有效的供給,滿足精準的需求,在品種、數量、時間上實現精準生産、流通、消費的一體化對接。

  (二)圍繞美麗鄉村開展網路零售

  圍繞美麗鄉村開展多種網路零售,如2017年中國郵政首屆“郵樂919購物狂歡節”,購物節充分發揮5萬多處郵政自營網點和42萬處“郵樂購”加盟店優勢,深入全國貧困山區、革命老區,助力工業品下鄉和農産品返城,為城市百姓帶來“原汁原味原産地”的農産品。據了解,中國郵政目前已初步形成“電商服務+金融服務+寄遞服務+便民服務”的郵政農村電商綜合服務體系,為廣大農民提供了“購物不出村、金融不出村、銷售不出村、生活不出村、創業不出村”的“五不出村”綜合服務。

  如阿裏、京東、蘇寧、供銷E家、中國電信、中國郵政、樂村淘等電商企業採取B2B2C(生産對生産對消費)、B2C(生産對消費)、C2B(消費者定制或者消費者集合競價)、S2B(眾籌)、F2C(農場直供)、C2F(訂單農業)、CSA(社區支援農業)、O2O(網上與網下融合)等,使農民便利地買賣實物農産品、服務農産品、以及各種農産品餐飲、休閒、觀光、娛樂等體驗活動,增加社會有效供給,農民獲得較好的收益。

  (三)圍繞新農人創新生態供應鏈(圈)

  傳統的供應鏈是以生産為起點、消費為終點的,在現代供應鏈條件下,各種類型的訂購成為“種養加”的起點,産品集並、採購、運輸(冷鏈)、儲存、加工、分銷、配送、銷售等,成為高度資訊化條件下的多個環節的無縫連接。智慧農業種植、智慧養殖、智慧加工,以及智慧交易、智慧支付與融資、智慧環境、智慧消費、智慧再生資源回收,需要更多的新農人,也需要加速傳統農民轉變為新農民。據統計,現有2萬多名産業發展帶頭人,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各類新主體超過300萬家。

  總之,2018年將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年、深入年,因此只有當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新農民成為吸引力的職業,我國的鄉村振興戰略才算真正實現了。(作者: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食品(農産品)電商研究院院長 洪濤)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