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2017中國軍機巡航次數井噴 至少十余次飛越第一島鏈

2017-12-28 09:56:00
來源:環球網
字號

  【環球網軍事12月28日報道 環球時報記者 郭媛丹 特約記者 張 祥】今年1月份的一次令日本航空自衛隊高度緊張的轟炸機遠航訓練拉開了中國海空軍井噴式戰機遠航的序幕。一年來,中國海空軍戰機進行了至少十多次穿越第一島鏈的巡航,次數遠遠大於2015年和2016年之和。戰機巡航兵力不斷增強,組織難度增大,巡航方式也在不斷變化,而且多出了一個新叫法——“繞島巡航”,從順時針繞島到逆時針繞島,從單機單方向繞島到多機多方向繞島,可以説達到歷史巔峰。這反映出解放軍海空軍戰機訓練水準的提高,中國戰機穿越第一島鏈飛赴西太平洋海空域執行任務的能力越來越強。

  巡航次數井噴

  2017年,海空軍戰機巡航的一大特點便是次數大增。2015年到2016年,解放軍空軍公開的遠航次數是年均4次,這只是2017年的某一個月甚至一週的巡航次數。以至於12月20日臺當局防務部門表示,大陸軍機遠海長訓已常態化,今後不再發佈相關新聞。僅11月底到12月,中國空軍連續6次主動公佈遠海訓練資訊,而且首次公佈繞島巡航視頻。但中國空軍並沒有發佈年度遠海訓練的總體次數,按照一位熟悉中國空中力量的匿名軍事專家的估算,至少有十多次穿越第一島鏈。

  根據臺灣“國防部”26日公佈的“國防報告書”,截至今年12月11日,解放軍軍機遠海長航中,“對馬海峽往返”共3次,“宮古海峽往返”7次,“繞臺飛行”15次,“巴士海峽往返”1次。

  《環球時報》記者搜尋了密切關注中國海空力量動向的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官網,按照該機構公佈的資訊,截至12月22日,中國軍機2017年共進行將近20次遠海訓練,絕大部分是通過宮古海峽進出島鏈,不過其中並沒有突出是中國空軍戰機還是海軍航空兵部隊。

  訓練難度極大提高

  2017年中國空中力量遠海訓練不僅數量井噴,而且巡航的品質也有很大提高。從今年官方發佈的消息來看,中國空軍前出的部署機場分佈在西北、華北、華東等多地,這可以判斷出作為出島鏈訓練的主角轟-6K列裝部隊正在不斷增加,裝備的發展更新是空軍遠海訓練可以不斷增加的基礎。中國空軍專家傅前哨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現在執行遠海訓練任務來自各個部隊,各戰區空軍都要承擔訓練任務,最終才能擰成一股繩。傅前哨表示,從空軍公佈的消息來看,海空軍戰機執行遠海訓練的間隔大大縮短。以前是一年幾次,現在是遠海訓練可以連續出動,甚至同一天多批次出動。這種多方向、不同機型、機組編隊連續訓練模式説明空軍實戰能力大幅提升。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軍事專家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從幾次公佈的資訊看,轟-6K是多次空軍巡航的主力,該機通常攜帶疑似“長劍-20”或KD-63訓練彈。護航戰機主要以航程較遠的蘇-27/殲-11和蘇-30MKK為主。今年還首次出現伊爾-78大型加油機。此外,圖-154電子偵察機、基於運-8平臺的干擾機、電子偵察機和指揮機也是巡航的常客。如果説轟-6K是用於高調威懾的話,上述偵察機則屬於低調工作,這些裝備都是大國空軍才具備的。臺灣方面稱11月22日大陸戰機從巴士海峽進入太平洋訓練時,走了一條“非常實際的攻擊航線”,令臺灣方面非常緊張。而次日“空軍發佈”公佈的一張照片首次顯示轟-6K航線直指大武山,而大武山東部是臺軍志航基地。

  傅前哨表示,從機型來看包括轟炸機、殲擊機、預警機、偵察機以及運輸機等多型多架戰機,完全是按照作戰編隊和保障編隊進行編組,編隊更加完善;從飛行航程來看,飛行距離越來越遠,到過的陌生海域越來越多,難度比原來大,多次穿越第一島鏈,返航或繞道飛行。經過這幾年磨練,空軍遠海訓練取得很大成績,掌握了相關技能,實戰水準不斷提高。

  2018會飛得更多更遠

  傅前哨認為,遠海訓練未來會越來越多,航程會越來越遠,規模、編組會不斷變化。而且遠海訓練兵種會繼續擴大。他舉例説,今年運-9機群奔襲數千公里,抵達南海某島礁進行模擬空投演練,然後返回,這説明空軍武器裝備性能提升。雖然這次是模擬空投,但未來很有可能執行空降訓練。空降兵可以在特定時期擔負特定使命。不管是軍事使命還是和平使命都要做相應準備。未來中國空軍的其他兵種也可能要進行遠海訓練。

  傅前哨説,隨著中國海外利益的增多,中國空軍的遠端化發展,尤其是遠航訓練必不可少。事實上,中國要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和義務,也同樣需要中國空軍走向遠洋。空軍的遠海訓練仍有很多路要走,從成體系的飛行訓練到帶有戰術背景的體系演練,從單一軍種的遠海訓練到多軍種聯合遠海訓練。

  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研究員張軍社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未來戰爭形態一般來講都是聯合作戰,即便是非常小的戰鬥。未來海上作戰也是海空軍以及其他軍種的聯合作戰,空軍遠海訓練範圍越來越廣,有利於提升海空軍海上聯合作戰能力。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