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習近平為何如此重視這個世界第一?

2017-12-27 10:30:00
來源:學習中國
字號

  我國正處於由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的階段,與之相對應的是我國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提高到了一個新水準。剛剛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認為,我國“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這一重大判斷意味著什麼?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中國的中等收入群體世界第一。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實力整體躍升,城鄉區域收入分配差距持續縮小,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一般指收入保持在全社會中等水準、就業相對穩定、生活相對寬裕的群體。關於中等收入群體的界定,還沒有一個像國際貧困線那樣的統一標準。無論按照哪種標準測算,中國中等收入群體比例的變化都是明顯的。布魯金斯學會的經濟學家卡拉斯在2010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研究報告中提出,按購買力平價計算,每人每天收入10~100美元(PPP$)為中等收入群體。按照這個標準測算,在1989年至2015年的26年時間裏,中國中等收入群體的比例從0上升到44%,總人口數達5.7億。中國國家統計局以家庭年可支配收入9萬元至45萬元人民幣為標準,測算出2015年中國中等收入家庭佔24.3%,中等收入群體達到3億多人。按照上述兩種標準測算,中國的中等收入群體總數都居全球首位。

  中等收入群體作用巨大。中等收入群體是擴大內需、釋放消費紅利的“主力軍”。通常而言,高收入群體雖然收入多,但生活必需品基本達到飽和,消費傾向比較低;低收入群體雖然消費願望強烈,但實際購買力不足,無法形成大規模的有效需求。只有中等收入群體既有消費能力、又有消費願望,同時消費又較為理性、可持續,在經濟上是穩定的消費者、投入者乃至創造者。讓中等收入群體不斷壯大起來,非常有利於消費的增長。中等收入群體是經濟結構變革的催化劑。絕大部分中等收入群體具有較高的受教育水準,這使得他們能夠從事專業技術含量較高或者新興産業的工作,這些職業和行業的特質增強了他們的不可替代性,從而提高了他們工作的穩定性,而這些專業技術含量較高的工作和新興産業又為調整産業結構、推動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中等收入群體是維護社會穩定的中堅力量。社會學研究表明,中等收入群體在認知上趨於理性,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應該是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佔少數、中等收入者佔多數的“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格局。深化分配製度改革、縮小收入差距,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有利於縮小收入差距,降低不公平感,促進社會和諧。中等收入者在一個國家所佔比重越大,這個國家和社會就越穩定。

  在發展中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是我國社會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是黨和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責。習近平指出:“我們將完善再分配調節機制,在做大蛋糕的同時分好蛋糕,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縮小城鄉、區域、行業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欖形分配格局”。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兩步走”戰略安排,其中第一階段要求,“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十九大報告還提出:“鼓勵勤勞守法致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如何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習近平指出:“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必須堅持有品質有效益的發展,保持宏觀經濟穩定,為人民群眾生活改善打下更為雄厚的基礎;必須弘揚勤勞致富精神,激勵人們通過勞動創造美好生活;必須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産要素分配結合起來,處理好政府、企業、居民三者分配關係;必須強化人力資本,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力度,著力把教育品質搞上去,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必鬚髮揮好企業家作用,幫助企業解決困難、化解困惑,保障各種要素投入獲得回報;必須加強産權保護,健全現代産權制度,加強對國有資産所有權、經營權、企業法人財産權保護,加強對非公有制經濟産權保護,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增強人民群眾財産安全感。”

  我國的中等收入群體人口最多,但比重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明顯差距。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方向要堅持,腳步不能停。習近平強調:“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關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是轉方式調結構的必然要求,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