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東這一年:七大看點回顧難以平靜的2017(下)

2017-12-26 09:14: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劉寶萊 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前副會長、前駐阿聯酋、約旦大使 

  2017年即將過去,歲末之際,回眸中東,域內外國家博弈,風雲激蕩,許多國家的內政、外交呈現出不同以往的情況,其中的七大看點尤為引人注目。

  四、卡達斷交風波持續發酵 

  6月5日,沙特、阿聯酋、巴林和埃及4國,以卡達“支援恐怖主義,危害地區安全”為由,宣佈同卡達斷交,並全面封鎖和制裁。對此,卡達政府表示“難以理解”。23日,4國通過科威特向卡方提交了13個復交條件,其中包括要求卡斷絕與伊朗的外交關係、不再允許土耳其在卡駐軍和兩國聯合軍演、關閉半島電視臺、切斷與“伊斯蘭國”、“基地”組織、穆兄會、黎巴嫩真主黨的關係等,並限期于10日內給予答覆。7月3日到期之時,4國又將卡答覆最後期限延長了48小時。7月4日,卡政府正式答覆對方,斷然拒絕,強調主權問題不容談判。5日,4國外長髮表聯合聲明,對卡方的回復表示“失望”。18日,4國外交官聯合宣佈,不再堅持13個要求,而是提出6項原則,要求卡方接受,以結束斷交危機。這6項原則包括“打擊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不向恐怖主義組織提供資金和庇護地、停止煽動仇恨和暴力、不干涉他國內政等。”顯然,4國已降低條件,作出了讓步。21日晚,卡達埃米爾(國家元首)塔米姆也發表全國電視講話,表達了希望通過對話化解分歧的願望。至此,這場風波開始降溫。

  9月8日,塔米姆與沙特王儲小薩勒曼罕見地通電話,雙方討論了化解斷交危機這一棘手問題。然而次日,沙特外交部突然宣佈,鋻於卡政府歪曲事實,沙特決定暫停與其一切對話和聯絡,直至其發表明確聲明,公開澄清其立場。沙方突然翻臉,據傳是因為卡通社的相關報道“歪曲事實”。按沙方説法,兩國領導人通電話是“應卡方要求”,而卡通社的説法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先前與塔米姆通電話,從中斡旋,從而促成了後者與沙特王儲通電話。上述戲劇性一幕,表明雙方尚未達成共識。10月22日,美國國務卿蒂勒森穿梭于沙特和卡達之間,呼籲儘快化解卡斷交危機,以免伊朗“漁翁得利”。30日,塔米姆警告斷交國勿訴諸武力。他指出武力只能使該地區陷入混亂。12月5日,海合會年度峰會在科威特召開,僅有東道國和卡達兩個國家的元首與會,峰會草草收場。

  斷交風波發生後,科威特、阿曼、土耳其、美國、德國、法國、俄羅斯等國相繼居中調解,但收效甚微。雙方實現對話,還有一段路要走。

  五、“伊斯蘭國”風光不再 

  在伊拉克和敘利亞兩個戰場上,“伊斯蘭國”節節敗退,潰不成軍,元氣大傷,成建制的主力基本被殲。7月8日,伊拉克政府軍收復“伊斯蘭國”大本營摩蘇爾,消滅了其建立的“哈裏發國”。該極端組織在敘的首都拉卡也于10月17日被敘“民主軍”拿下。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伊斯蘭國”已被全部剷除。

  首先,“人還在,心不死”。“伊斯蘭國”的殘余勢力猶存。他們的骨幹或潛逃其他地區,或轉入地下。一旦風頭過去,有點風吹草動,他們便出來興風作浪,製造事端。

  其次,“伊斯蘭國”在利比亞、葉門、埃及、阿富汗等國家的活動基地仍會繼續大打出手,進行瘋狂報復,甚至流竄到歐美、東南亞等地製造恐襲,擾亂社會治安。

  再次,地區動亂、宗教矛盾、經濟發展滯後、失業、民生凋蔽、貪污腐敗、種族歧視等均為“伊斯蘭國”提供生存空間。鑒此,剷除該極端組織決非輕而易舉,尚需國際社會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六、庫爾德獨立公投,致使地區局勢趨緊 

  9月15日,伊拉克庫爾德斯坦自治區議會通過了庫區主席馬蘇德巴爾扎尼舉行獨立公投的建議。此事立即引起軒然大波。儘管遭到兩伊、土、美歐和聯合國安理會的反對,但公投仍在庫區如期進行。27日公投最終結果顯示,近93%的庫爾德人支援獨立。當日,伊拉克總理阿巴迪要求庫區政府取消公投結果。10月16日,伊政府軍“閃電”奪取基爾庫克,庫爾德武裝幾未抵抗,迅速撤離。27日,伊政府與庫區同意臨時停火。同日,美國務卿蒂勒森與阿巴迪通話,敦促雙方展開對話。庫區領導人馬蘇德因獨立無望,于11月1日卸任。與此同時,伊軍方與庫爾德武裝開始磋商化解危機。目前看來,庫區公投雖遭壓制,但卻帶動了庫爾德問題整體升溫,成為地區潛在亂源。

  七、美伊關係緊張,伊核協議面臨嚴峻挑戰 

  特朗普執政後,對伊朗立場明顯強硬。5月,特朗普中東之行,訪問沙特和以色列時公開指責伊朗“支援恐怖主義”,號召中東國家“孤立伊朗”。7月下旬,美國參眾兩院通過制裁俄、伊、朝法案,法案于8月2日獲特朗普簽署。該法案主要對掌握伊朗主要經濟命脈的伊朗革命衛隊實施制裁。8月5日,伊朗總統魯哈尼在第二任期就職儀式上警告特朗普説:“那些希望撕毀核協議的人應該知道,他們將要撕毀的是自己的政治生命。”

  與此同時,海灣上空戰雲密布,美伊軍艦嚴重對峙。對伊核協議,魯哈尼8月20日表示,新政府的外交政策首要之務是保護核協議不被撕毀。核協議仍是解決問題的優先方向,有助於伊朗恢復處於困難的經濟,創造就業機會。9月20日,特朗普在聯大演講中“幾乎毫不掩飾地表明美國將退出伊朗核協議”。他認為,伊核協議是美國歷史上最糟糕且最片面的協議之一,給美國帶來“難堪”。魯哈尼則反擊稱,該協議屬於國際社會,而不屬於一兩個國家。如果“無賴”特朗普要廢除核協議,伊朗會拒絕重新談判,並將堅決地“作出回應”。10月13日,特朗普發表講話,不僅拒絕認定伊方履行伊核協議承諾,而且還宣佈將制裁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同一天,魯哈尼表示,伊核問題全面協議是一份國際協議,美國無權單方面將其撤銷。法英德三國領導人也發表聯合聲明,對特朗普的決定表示擔憂。聲明堅定支援伊核議及各方完全落實這一協議。俄羅斯外交部發表聲明,對特朗普的決定表示遺憾。

  雖然美國目前不致貿然行事,對伊“動真格”的,但目前伊核協議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和挑戰。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