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舞臺上講好中國的運河故事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
在世界舞臺上講好中國的運河故事
——江蘇建設大運河文化帶的調研與思考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周官正
夕陽西下,大運河揚州高郵段,一位老漁翁用力撒開漁網,斑駁的光影在河面上跳躍……張元奇頻頻摁下快門,記錄下眼前的美景。張元奇是揚州的攝影家,在近60年的攝影生涯中,他買過十幾部相機,更換過無數個鏡頭,唯一不變的拍攝主角就是流淌了千年的大運河。在張元奇的影響下,他的兒子與孫子也紛紛拿起相機,成為全國罕見的三代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拍攝運河成為張家人共同的愛好。
2500年曆史變遷,中國的大運河至今還在發揮航運、灌溉、防洪、文化傳承等綜合功能,是一項凝聚我國經濟命脈、交通動脈、生態主脈、歷史文脈、情感血脈的偉大工程。歷史上,從未有哪條河流,能夠像中國的大運河這麼深刻地影響到城市的發展和人們的生活。歷經滄桑巨變,如今,大運河正從歷史的長廊裏緩緩走入新時代,重新煥發出光彩。
2014年,中國大運河成功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17年2月、6月,習近平總書記先後兩次就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賦予了運河沿線地區光榮的使命。江蘇隨即作出了響亮的應答:江蘇大運河自古覆蓋地域最廣、漕鹽運量最大、流經城市最多,是中國大運河的核心地段。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是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的重要舉措。必須讓千年運河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在世界舞臺上講好運河故事和中國故事,使之成為展示中華優秀文化的新名片,成為千百年來人們記憶中亙古不變的鄉愁。
生態治理,開啟人與河共生共榮新模式
揚州市邗江區槐泗鎮東臨大運河,北依邵伯湖,有9公里長的河湖岸線資源。作為造船業重地,該鎮曾經集中了12家造船廠,大運河申遺進程中,槐泗鎮啟動環境綜合整治拆除搬遷工程。2014年以來,該鎮投入1.9億元,重點對沿線的12家船廠、14家沙石場等“開刀問斬”,累計拆除面積達10多萬平方米,沿河復墾近1100畝土地。
談起這幾年的變化,槐泗鎮常務副鎮長卜萬磊一言以蔽之:已經嘗到了“綠水青山”的“甜頭”。今年,國家文物研究院正式立項並撥付800萬元專項資金,在這裡建設國內首座運河船舶文化展示館。為保留歷史記憶留存的一台60萬噸龍門吊,將成為文化創意和生態旅遊的新景觀。槐泗鎮轉型發展的路子,得到老百姓的交口稱讚:生活環境變美了,空氣品質變好了,心情舒暢了。
槐泗鎮的轉型故事,是江蘇實施大運河沿線生態治理的一個縮影。為保護好“母親河”,大運河沿岸城市採用水質監測手段,建立起運河水質預警體系。大運河無錫段共安裝了6個水質自動監測站,每天進行四次檢測,這種新型的固定式水質自動監測站靈敏又及時,具有檢測氨氮、PH值、高錳酸鉀等26個指標的能力,一旦發現異常就會預警並將報告反饋到相關部門。蘇州每年兩次對運河蘇州段運用航拍、水下聲吶探測技術加強對運河的監測管理,同時還利用三維鐳射掃描把運河遺産建模數字化。
大運河江蘇沿線積極實施退漁還湖,依靠大運河發展旅遊業,既保護了水生態,又改變了漁民的生活方式,實現了水環境治理和生態富民雙贏。運河沿線共建成水利風景區、水美鄉鎮鄉村近800家,運河所經之處出現了一個個城市景觀帶。
“大運河淮安段主線和支線的109條航道,我基本都走過。昔日兩岸遍佈生活垃圾,如今河暢岸綠、風景優美。”今年68歲的淮安人高虎,見證了運河生態環境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淮安市交通局航道管理處退休後,他成為當地電視臺的特約記者,為運河拍攝了幾萬張照片,採播了100多條有關運河的新聞。像高虎一樣致力於運河遺産保護和宣傳的普通江蘇老百姓還有很多,淮安、揚州、徐州等運河沿線城市近幾年都相繼成立了運河保護志願者服務隊,身穿“紅馬甲”的志願者們,成了運河畔一道亮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