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從“倒樸”風暴到薩德風波 2017年韓國政局跌宕起伏

2017-12-22 08:24:00
來源:法制日報
字號

  □ 本報駐韓國記者 單士磊

  據韓國媒體近日報道,“破邪顯正”一詞被評為2017年韓國年度成語。調查顯示,34%的受訪者認為“破邪顯正”一詞最能總結2017年韓國時局的跌宕起伏。

  “親信干政”引發了風暴潮

  2017年伊始,在轟轟烈烈的“倒樸”風暴中,韓國進入了新的一年。

  2016年10月24日,韓國JTBC電視臺的一則猛料,將韓國前總統樸槿惠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由此也拉開了韓國社會揭露樸槿惠“親信干政”醜聞的序幕。

  韓國憲法法院自2016年12月9日接手國會送達的彈劾決議案後,開啟了歷時92天的彈劾審判帷幕。審理過程一波三折,出現證人集體缺席、辯論日程遭辯方反對、辯方律師要求法官回避等罕見場景。

  2017年3月10日,隨著憲法法院作出判決,充滿波折的總統彈劾案審理終於落幕。樸槿惠也因憲法法院8位大法官全票贊成彈劾案通過而成為韓國憲政史上第一位被彈劾下臺的總統。

  4月17日,檢方對樸槿惠正式提起公訴,指控其犯有濫用職權等18宗罪。5月23日,首爾中央地方法院對樸槿惠受賄案進行了首場公審。與此同時,“親信干政”核心涉案主角崔順實、涉嫌濫用職權炮製“文藝界黑名單”打壓異己的前青瓦臺秘書室長金淇春、涉嫌向樸槿惠和崔順實承諾提供賄賂的三星電子副會長李在鎔等一眾涉案人員均接連在一審中獲刑。

  根據韓國憲法和公職選舉法的規定,韓國總統遭彈劾罷免後,需在憲法法院進行審判的次日起60天內舉行大選。韓國中央選舉管理委員會根據選舉日程安排,遂決定5月9日舉行因總統職位空缺而不得不提前的總統大選。

  最終,當時韓國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籍候選人文在寅成功當選韓國第19任總統。

  這場風暴創造了韓國的多項歷史:總統首次遭國會彈劾下臺;首次在總統缺位下舉行大選;當選總統在全民直選制以來首次跳過過渡期“火速上崗”。

  憲法法院院長人選紛爭

  這場風暴以文在寅5月入主青瓦臺為終點。

  然而風暴過後的文在寅卻並不輕鬆。在上任後不久,文在寅就陷入了“朝小野大”的被動局面。其中,憲法法院院長人選之爭更是一波三折。

  前院長樸漢徹今年1月任期結束。文在寅上臺伊始,就于5月19日提名憲法法院法官金二洙為院長人選。但是金二洙的院長提名一經公佈,就遭到自由韓國黨等在野陣營的強烈反對,並放大金二洙過去擔任軍事法院法官時的一份“黑歷史”,認為他不是憲法法院院長的“合適”人選。儘管青瓦臺和執政黨反覆與在野陣營交涉,但效果甚微。最終金二洙的院長任命案在9月11日進行的國會全體會議上以2票之差未獲通過,這不僅成為新政府人事任命遭國會否決的首例,也創造了韓國憲政史上憲法法院院長空缺時間最長的紀錄。直到10月底,文在寅提名另一位憲法法院法官李鎮盛為法院“一把手”,才勉強獲得國會認可,結束了憲法法院長達數月“群龍無首”的局面。

  韓國司法系統另一重要支柱部門——大法院(最高法院)的領頭人金命洙的提名案也是在在野陣營持續“秀肌肉”的苛刻掣肘下艱難獲得國會通過。此外,文在寅最先提名的法務部長官人選、首爾大學名譽教授安京煥因迫於在野陣營的壓力主動放棄提名資格。無奈之下,青瓦臺不得不將法務部長官人選更換為延世大學教授樸相基才“順利”過關。

  “朝小野大”的政局掣肘著文在寅的內政外交政策,不過等待文在寅的,還有明年一場關鍵選舉。

  明年6月,韓國將舉行地方選舉。不少人認為,只有贏得這次選舉,文在寅政府或許才能真正放開手腳,他提出的增加就業率、財富分配改革等施政目標,才能不落于空談。

  “薩德”遭到國民空前抗議

  2016年7月8日,樸槿惠政府不顧中方的強烈反對,執意決定在韓部署“薩德”反導系統,因此各領域正呈良好發展勢頭的中韓關係卻因“薩德”矛盾掉頭急轉直下。

  儘管文在寅政府上臺伊始曾揚言徹查國防部試圖瞞天過海秘密協助駐韓美軍追加運送“薩德”系統裝備入韓問題,但隨後竟然又作出了追加部署剩餘4台“薩德”發射車的“過激”舉動。此舉致使韓國新政府為“薩德”困局而試圖緩和中韓關係的努力前功盡棄。韓國國民也掀起規模空前的示威遊行,“薩德”部署違憲、必須停止部署的聲音從未間斷。

  10月31日,中韓外交部門共同發表了“就雙邊關係的溝通結果”,在韓方作出涉薩“三不”承諾(不再追加部署“薩德”、不加入美國反導系統、不與美日結成軍事同盟)後,雙方決定就早日恢復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達成協定。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