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開啟新時代中國人權事業發展新征程

2017-12-21 09:22: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12月19日,由中國人權研究會和廣東省委宣傳部主辦、廣州大學人權研究院承辦的“新時代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研討會在廣州舉行。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全國高校和人權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人權內涵”“十八大以來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新時代中國人權事業發展願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世界人權事業的發展”等議題進行了研討交流。

  過去五年中國人權事業發展成就巨大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人權事業取得巨大成就。我國在人權領域的發展和進步引起與會代表的熱議。

  “黨的十八大以後,中國農村扶貧戰略發生了從區域扶貧向精準扶貧的重大轉變。中國農村扶貧工作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步伐大大加快。”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教授、中國人權研究會常務理事李雲龍介紹説,從2013年底開始的4年來,我國貧困人口以每年1000多萬人的速度減少,貧困發生率下降到4%以下。貧困群眾生活水準明顯提高,貧困地區面貌明顯改善,全面脫貧目標越來越近。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經濟發展最基本的支撐。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際合作司副處長李緋夏介紹説,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就業規模持續擴大,失業率始終保持較低水準,2016年末為4.02%,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點。2013年至2016年,累計城鎮新增就業人數5258萬人,連續4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對此,國際社會給予了較高評價。“國際勞工組織認為,中國積極的就業政策是現代就業理念、世界各國經驗與中國實際的良好結合。”李緋夏説。

  “隨著全面深化司法改革,我國人權的司法保障也不斷取得新進展。”最高人民法院高級法官、中國人權研究會常務理事李曉介紹説,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嚴格落實罪刑法定、證據裁判、疑罪從無、非法證據排除原則,完善辯護制度,健全國家司法救助制度,大力推進司法公開,人民群眾獲得感不斷增強,人權司法保障水準得到不斷提升。

  “從經濟、民主法治、文化、人民生活、生態等方方面面看,過去五年的發展,匯成一句話——人權在發展。”西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副院長姬亞平教授説。

  十九大報告是新時代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行動綱領

  黨的十九大報告描繪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宏偉藍圖,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地位。與會專家一致表示,十九大報告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從人權的角度理解,十九大報告是一份新的‘中國人權宣言’。”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執行院長張永和教授表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蘊含著深刻的人權理論,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道路,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事業的根本性問題,對新時代中國人權事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為堅持中國特色人權發展道路、全面推進我國人權事業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中國人權事業發展也提出了新要求。十九大報告對新時代人民對人權保障的新需求所作出的全面回應,為中國人權事業發展指明瞭方向。”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任常健教授表示。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權的重要論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人權理論的新發展。”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人權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劉海年説。

  在吉林大學理論法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劉紅臻看來,黨的十九大報告,可視為新時代中國人民發展權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為世界和平發展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展現大國人權擔當和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與會專家熱議的話題。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提出,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繼承和創新,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是中國走在復興道路上所承載的大國使命。”山東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李忠夏教授表示。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和理論,是我國所提出和倡導的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的理論根基。可以説,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我國推動全球治理的核心理念。”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人權研究中心研究員葉傳星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作為中國推動全球治理的頂層理念和原則,對人權領域的全球治理無疑會有深刻的影響。

  “一帶一路”倡議契合沿線國家的共同需求,為沿線國家優勢互補、開放發展開啟了新的機遇之窗,是國際合作的新平臺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路徑。雲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劉紅春説:“‘一帶一路’倡議具有尊重差異、尊重多元文化和價值的歷史傳統和人文精神,充分體現了互利互惠、共同發展、以發展促安全的全新理念。這樣的理念本身即包含了尊重和保護人權的因素,而整個戰略的目標也有利於促進人權事業發展。”

  武漢大學人權研究院副院長張萬洪建議,下一步,要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路下,進一步凝聚共識,在國內致力於實現發展的更平衡、更充分,在國際上致力於打造全球性的信任與認同。“這樣,即使面臨種種危機,我們也能登上同一艘通往美好生活的航船。”

  《 人民日報 》( 2017年12月21日 06 版)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