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幹部駐進村 合力挖窮根

2017-12-21 08:58: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幹部駐進村 合力挖窮根 

  ——陜西西鹹新區秦漢新城因戶因人施策扶貧記事 

  11月23日,陜西省西鹹新區秦漢新城南位鎮南位村聾啞貧困戶陳爭位家的地裏熱火朝天。扶貧幹部郭社庫聯繫愛心企業墊付資金,為南位村3戶貧困戶帶來了3萬株紫薇花苗和育苗專家。在專家指導下,當天就栽種了1/3。看著成排的花苗,陳爭位不停點頭豎起了大拇指。

  2017年4月,秦漢新城全面託管轄區6個街辦,之後精心選派510名幹部下到基層,因戶因人施策,科學制定幫扶計劃,打通脫貧攻堅“最後一公里”。

  截至11月底,秦漢新城在危房改造、教育扶貧、健康扶貧、就業創業、兜底保障、産業扶貧等方面共投入1142萬元,幫扶510戶1218個貧困人口,走出了一條特色幫扶脫貧之路。

  進門“四個三” 

  幫扶“七件事” 

  寧昊是位90後幫扶幹部。3個月前,剛到幫扶對象長興村程小平家時有些手足無措。但秦漢新城提出的進門“四個三”、幫扶“七件事”,讓寧昊的扶貧工作很快就進入了正軌。先把程小平家院子鋪上了水泥地,又修繕了房頂。寧昊覺得,只要帶著真感情去實心幫扶,就能打開貧困戶的心門。

  進門“四個三”,即“三問、三查、三帶、三同”。“三問”是一問情況、二問困難、三問訴求;“三查”是查資料、查宣傳、查收入;“三帶”是帶著感情、帶著家人、帶著心意;“三同”是同説、同吃、同勞動。幫扶“七件事”,就是摸清貧困戶情況、精心謀劃幫扶路子、研究確定幫扶計劃、全面落實幫扶措施、深入核查幫扶效果、進行查漏補缺、建立長效工作機制。

  精準幫扶“十味藥” 

  幫扶幹部解彬彬接到扶貧任務後,第一時間對幫扶對象王雙建夫婦的情況進行精準識別。

  按照幫扶“十味藥”,解彬彬聯繫教育部門,為王雙建一雙兒女落實了教育資助資金4000余元;將患病的王雙建夫妻送到咸陽市中心醫院就診,協調落實健康幫扶政策,為其及時報銷醫療費用;為王雙建在花木公司找到了月薪2500元的工作,引導其就業增收;幫王雙建家發展肉鴿養殖,並爭取到産業扶持資金1000元。

  王雙建家的脫貧之路,折射出秦漢新城幫扶“十味藥”的良好效果。精準幫扶“十味藥”,即低保補助、引導就業、産業扶持、殘疾補貼、臨時救助、五保供養、愛心資助這些增加收入的“七味藥”,健康、教育、住房這些保障生活的“三味藥”。此外,還制定了《秦漢新城精準幫扶“一戶一策”工作計劃表》,指導幫扶幹部對症下藥,因戶施策,做到一戶“一良方”。

  秦漢新城還確立了轄區貧困人口“三個有保障、四個全覆蓋”的工作目標,使貧困家庭健康、教育、住房有保障,讓有勞動能力的就業崗位全覆蓋,有創業意願的産業項目全覆蓋,無勞動能力但生活能自理的保障措施全覆蓋,無勞動能力且生活不能自理的日常監護全覆蓋。

  抓好産業帶動就業 

  開拓源頭活水,秦漢新城緊扣就業産業兩個關鍵,大力探索扶貧新路子,提升貧困戶“造血”能力。

  通過聯繫轄區企業安排務工,開發村鎮衛生保潔、治安巡邏等公益性援助崗位的方式,安置貧困戶勞動力就業142人,其中公益崗位就業93人,實現了有意願群眾就業全覆蓋。通過舉辦“門前培訓、助推脫貧”就業創業培訓班26期,培訓群眾901人次,全面提高貧困群眾致富技能。

  重點引導産業扶貧基地建設,通過“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實現基地同貧困戶有效連接,採取管委會補助資金保底分紅、鼓勵貧困戶在基地免費認領發展項目、就業務工等多種方式,穩定增加貧困戶收入。目前已建立産業扶貧基地1個,帶動農戶83戶。申報省殘聯農村殘疾人扶貧示範基地項目2個,通過“保底分紅”等形式帶動70名貧困殘疾人脫貧。對發展種植、養殖、農産品加工的貧困戶給予相應補貼,目前已為60戶貧困戶落實産業補助資金近10萬元。同時積極與種植、養殖企業對接聯繫,全力推進大中型基地項目落地生根。

  積極探索“電商+示範企業”“電商+合作社”“電商+農戶”的扶貧模式,建立農産品市場銷售多元化渠道,幫助貧困戶和群眾增收,為脫貧致富提供持久支撐。

  作為西鹹新區貧困面積最大、脫貧任務最重的轄區,秦漢新城通過打好脫貧攻堅“組合拳”,順利實現了“三個有保障、四個全覆蓋”的幫扶目標。龐 銘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