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陸戰之王”毛明:從韶華到白髮 展大國戰車鐵甲神威

2017-12-18 15:04:00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年輕的時候,毛明想做一名軍人。沙場點兵,剛硬凜然。他享受這種英雄的感覺,“很男人,很‘man’。”

  後來,他沒能從軍,但也成為了一名英雄——“陸戰之王”99A坦克的幕後英雄,“陸戰之王”99A坦克的總設計師。

  這輛集火力、防護、機動、資訊化等均處於世界先進水準的坦克對外界來説並不陌生,它出現在2014年上合組織“和平使命—2014”多國聯合軍事演習中,風馳電掣、備受關注,也作為“93閱兵”27個裝備方隊中的頭陣霸氣亮相,一展國威。

  毛明喜歡坦克,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無畏氣概,符合中國兵工人的職業氣質,完美體現著軍人的鋼鐵意志。

  仔細算來,毛明在國防科技工業領域已經耕耘了28年。

  誰能想到,讓他堅守國防事業的,竟是一封信,一封讓他留存至今,每每想起卻次次淚目的親筆信。

  改變 站在前輩的肩膀上 

  這封改變毛明一生的信,來自於他的導師張相麟。

  1983年,毛明從330多名考生中脫穎而出,被素有戰車研製“國家隊”之美譽的201所(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軍用車輛工程專業錄取,成為全所6名被錄取的研究生之一。毛明以為,從此就要踏入軍校的大門,兒時的軍人夢就要實現了。

  坐火車來到北京,轉乘地鐵到古城,然後乘公交車越走越偏,走了好久的土路,終於到了像農村一樣荒涼的201所。毛明下車一看,所裏的人穿的都是黑色和藍色的工作服,沒有一點“橄欖綠”的影子,“原來這裡不是當兵的地方。”自己的軍人夢落空,毛明很是灰心。

  雖有遺憾,但隨著學習的深入,毛明的心情也在悄然改變:“兵工人”在戰爭年代,就是為國家為民族敢於犧牲的代名詞,如果只想當軍人,那誰來做武器供給?誰來做技術支援?

   

  “陸戰之王”99A坦克總設計師、中國兵器首席專家毛明。毛明供圖 

  帶著對行業的思考,1986年3月,毛明考入北京理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張相麟教授。

  當時,國家正提倡支援留學、鼓勵出國、來去自由的方針,留校任教、下海創業、出國發展……改革開放正當時,更多種可能,更多元的機會讓毛明在時代洪流中難以抉擇。

  人生岔路的眾多選項中,唯獨沒有“回201所,搞兵工。”

  新技術革命的衝擊催生了北京中關村,許多懂點電子技術的人都涌向了那裏,賣電腦、攢電腦,掙快錢。毛明也去了,他嘗試著下海,作為一家公司系統開發的負責人研發出兩樣實用的新型專利:汽車示載器、汽車換擋提示器。

  這是他事業倣徨時的第一份收穫。隨之而來的,還有導師張相麟長達幾頁的“親筆信”。

  信中,張相麟將自己一生的經歷講給毛明聽,並呼喚毛明能回201所,繼續深造軍工科研工作。

  張相麟在信中説:“今年這段時間我思想中經常考慮,我的晚年究竟還能為年青一代做些什麼呢!看到許多評閱人對你論文的評語,使我在這個領域裏繼續做些工作,産生了動力。”

  “我的老師在西南聯大時就是教授,後經陳賡大將做工作到哈軍工做教授,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他遭遇了不公的待遇,但他從不抱怨,始終兢兢業業耕耘在軍工科研戰線,70多歲入黨,臨終時將一輩子積蓄的3萬多元捐給了家鄉的希望小學……”

  毛明講述,在信中,張相麟導師的願望很迫切,“你在這段時間不要再想去做別的事情了,靜下心來多做一些學術的工作,爭取早一點在學術領域搞出一點名堂來。”

  一次採訪中,毛明拿出老師的信件,回過頭來想想無限感觸。

  “還去中關村搞什麼搞?”除了鼓勵後代堅持推進我國軍工事業的先見之明,還有老師對學生的諄諄教誨,讓毛明覺得何其所幸。

  讀完信,毛明定下來,回201所,“從那天起,我就在201所。”

   

  毛明和他的團隊在試驗場。毛明供圖 

  圓夢 挑戰無極限 

  自1989年9月重返201所至今,毛明就在北京西南的槐樹嶺紮下了根,轉眼度過了近30個春秋。

  他先後帶領團隊為重彈車研製出了全新的550通用底盤,打造出世界領先水準的二代戰車,最令他感到自豪的,是對99式主戰坦克的改造。

  在觀看伊拉克戰爭的電視轉播的時候,看到了美國坦克在戰爭中的主導作用,毛明就決定在前期研製的綜合電子和液力綜合傳動項目預研的基礎上,對第三代坦克進行技術革新。

   

  “陸戰之王”99A坦克。毛明供圖 

  2004年新一代水陸兩棲步兵戰車剛定型,毛明被上級任命為99A坦克的總設計師,該坦克是“高新工程”二期項目,是我國第一代資訊化坦克。

  如何對坦克建立數據通道,將不同環節、不同體系的技術資訊集中起來,是對資訊化戰爭下坦克性能的考驗;

  如何避免坦克在高速行駛受到強烈顛簸振動時,緩解扭桿彈簧這部分的衝擊能量,減少車輛機械損壞,避免人員顛簸和撞傷,提升坦克射擊的準確性,是對坦克行動性能的考驗;

  ……

  創新並非總是一帆風順。

  坦克試車實驗便是尋找癥結、解決問題的試金石,它能夠在各種複雜地形和環境下,很好的測試出坦克“成色”的好壞。

  “要在最冷的時候去最冷的地方,在最熱的時候去最熱的地方,我們的坦克要跑到沒有最高只有更高的地方。”多年來,從平原到高原,從山地到丘陵,從林海雪原到熱帶雨林,從東海之濱到西北荒漠,每一片坦克駛過的土地,都有坦克人留下的足跡。

  坦克戰勝極限,坦克人無極限。

   

  毛明親自在我國極寒地域“跑坦克”。毛明供圖 

  那是發生在99A坦克零下40度嚴寒試驗期間的一幕。

  毛明帶著科研團隊在我國極寒地域“跑坦克”,突然坦克傳動裝置中的一個擋圈因無法承受嚴寒而發生了斷裂,直接導致該部件嚴重燒壞。

  毛明在現場直衝上去,將整個傳動裝置拆開檢查。許多零件被燒在了一起,一些零件太小,戴著皮手套根本無法拆卸。毛明一著急直接扔了手套,找些布條纏在扳手上,雙手暴露在零下幾十度的空氣中,一點點把零件拆下來,還伸到傳動裝置中,捧出鐵渣子,借著燈光找零件。

  “我們的領導始終和我們在一起,和坦克在一起。”99A坦克傳動系統總設計師杜明剛一直記得這一刻。

  歷經7年的研製,毛明和他的99A坦克經受住洗禮和考驗,把“夢”變成了現實。

  三軍陣列,鐵甲生輝。2015年9月3日,99A坦克作為第一方陣在“9.3”大閱兵上接受檢閱。

  作為陸軍突擊兵器,坦克出現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成名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並由此確立了在陸戰中的主導地位。與世界坦克強國相比,我國坦克起步晚了30多年。

  “它是我國第一台資訊化坦克。”毛明自豪地説,99A坦克奠定了我國第一代陸軍裝備資訊採集、傳輸、處理、顯示與綜合的基礎,實現了戰場態勢共用、協同攻防、狀態監測、系統重構等功能,而且軟體、元器件全部自主可控。

  毛明介紹,我國是陸疆大國,與14個國家接壤,周邊地緣戰略競爭錯綜複雜。以坦克為代表的裝甲機械化部隊仍然是國家安全的戰略支撐力量,是陸上作戰的主導力量,是實現地域控制最為有效的地面突擊力量。

  “坦克的作用不僅沒有降低,世界軍事強國反而紛紛啟動新一代坦克的探索和研製。”毛明説,以坦克為典型代表的地面突擊裝備的發展進入新一輪活躍期。(中國青年網記者 劉尚君)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