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藍天與溫暖,一個也不能少(美麗中國熱點)

2017-12-18 10:45: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正值寒冬,北方地區正推進的清潔取暖備受關注。清潔取暖是系統工作,涉及天然氣供應、電價補貼、取暖設備改造等方方面面。從開展專項督查到制定保障方案,為了藍天與溫暖,多部門正在行動。

  15日至17日,環境保護部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冬季供暖保障工作組織開展專項督查,全面了解冬季供暖工作進展,準確掌握居民用氣、用電保障情況。與此同時,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財政部、環保部等十部門公佈了《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2017—2021》,明確氣源保障總體方案。正值寒冬,為了大家都期待的藍天與溫暖,多部門正在行動。

  專項督查共派出839個組,1678人 

  據了解,專項督查從環保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組抽調人員,共安排839個組,每組2人、共1678人。其中,強化督查組112個(28個城市、每個城市4組)、特別行動組6個、巡查組721個。

  專項督查內容包括三方面:首先是居民供暖是否正常,採用何種供暖方式(包括氣採暖、電採暖、煤採暖),並與往年取暖情況進行比較。其次,如採用氣採暖,重點檢查氣源是否穩定、氣量是否充足、氣價優惠政策是否落實;如採用電採暖,重點檢查電價優惠政策是否落實;如採用煤採暖,重點檢查煤炭是否保障。第三,“2+26”城市“雙替代”(氣代煤、電代煤)工作進展情況,包括列入和未列入攻堅方案範圍的“雙替代”任務完成情況。

  據介紹,對氣代煤和電代煤改造的村(社區)按村(社區)檢查,主要通過詢問村委會了解供暖的整體情況。同時,開展入戶抽查。重點檢查居民住房供暖溫度是否能夠保障,近期供暖過程中是否存在問題。對燃氣無法足量保障的地區,督查組走訪負責供氣的燃氣公司和政府部門,了解實際困難及氣源不足原因。

  根據要求,如發現供暖未能保障的情況,督查組建議地方政府限期改正,保障居民供暖。

  數據顯示,天然氣消費快速增長 

  國家發改委的數據顯示,今年,全國天然氣消費量預計超過2300億立方米,增量超過330億立方米,同比增幅達17%。這個增量,相當於前5年年均增量的2倍以上,刷新了我國天然氣消費增量的歷史紀錄。中石油有關人士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説,計劃之內的煤改氣,還可以招架,最讓人措手不及的是突然冒出來的計劃外增量。

  環保部官方微博日前轉發了清華大學研究生院院長、熱能工程系原主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姚強的觀點。他認為,出現天然氣供應短缺的時候,基本的政策應該是“壓非保民”,即壓低非民用氣、保障民用氣。

  數據顯示,今年1—10月,全國天然氣消費量1865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8.7%,其中城市燃氣增長10.1%、工業增長22.7%、發電增長27.5%、化工增長18.2%。

  值得注意的是,環保部有關負責人向記者透露,各地報給環保部散煤替代的數字加起來高達600萬戶,遠超年度任務一倍。但督查核實後,發現實際完成的只有300多萬戶。

  氣源保障總體方案出爐,多種途徑增加供應能力 

  根據《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2017—2021》,到2019年,北方地區清潔取暖比例要達到50%,散煤替代將達到7400萬噸;到2021年,這一比例將提升到70%,替代散煤1.5億噸。到2019年,“2+26”城市城區清潔取暖率要達到九成以上,縣城和城鄉接合部達到七成以上,農村地區也要達到四成以上。

  為了配合該規劃的發佈,國家能源局會同有關省市和企業組織編制了《北方重點地區冬季清潔取暖“煤改氣”氣源保障總體方案》。

  方案提及,“2+26”重點城市天然氣取暖面積共約12.4億立方米,天然氣用量160億立方米,佔這一地區天然氣消費量的38%。方案認為,目前,儲氣調峰設施建設嚴重滯後,基礎設施“最後一公里”建設存在短板。天然氣價格偏高制約推廣應用,煤改氣氣源保障存在一定挑戰。

  方案提出,按照“宜管則管、宜罐則罐、多能互補、綜合整合”的原則,統籌多種供氣方式,根據氣源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發展天然氣取暖。在落實氣源的前提下,以“2+26”重點城市為抓手,力爭5年內有條件地區基本實現天然氣替代散燒煤取暖。

  方案透露,未來將新增幹線管道8條,建成投産後可向“2+26”重點城市所在的京津冀魯豫晉六省市增加供應能力每天約2.14億立方米,其中今年陜京四線和天津LNG外輸管道投産,每天增加供應能力5300萬立方米。同時,2017—2020年,將通過現有擴容和新建兩種途徑,加快沿海LNG接收站建設步伐。

  國家能源局還將督促氣源企業多方開拓氣源,建立儲氣調峰輔助服務市場機制,確保重點地區採暖季氣源供應。

  《 人民日報 》( 2017年12月18日 14 版)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