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數字改變中國——從數字經濟看中國經濟新高地

2017-12-17 10:26: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 題:數字改變中國——從數字經濟看中國經濟新高地

  新華社記者張辛欣

  隨著新一輪資訊技術革命的爆發,製造業、消費等領域都在發生“數字蝶變”。有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總量達22.58萬億元。2017年,這一數字還在以驚人的速度攀升。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進行第二次集體學習時提出,要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數字經濟不斷創造新的可能,世界也因此認識一個全新的中國。

  撬動經濟發展杠桿

  網際網路時代,數據是新的生産要素,建立在數據基礎上的數字經濟,更是創新經濟、開放經濟和代表未來的新經濟。

  研究表明,數字化程度每提高10%,每人平均GDP增長0.5%至0.62%。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情形下,數字經濟被視為推動經濟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的加速器,撬動經濟發展的新杠桿。根據預測,2035年我國的數字經濟將達16萬億美元。

  “和前幾次網際網路浪潮不同,數字經濟更強調融合共贏。在與傳統産業的碰撞中實現價值增量,帶動存量蛻變。”工信部規劃司副司長李北光説。

  線上上消費空間被打開後,網際網路又將目光回到線下。不久前,阿里巴巴集團與星巴克合作,用數字技術打造智慧門店。

  走進烘焙工坊,用手機“掃一掃”,不僅能看到一杯咖啡的“誕生過程”,還能加入不同場景,讓平日的下午茶有了海邊度假的感覺。門店也可通過數據捕捉需求,提高效率。

  更讓人們感受到希望的是,實體企業從數字經濟中獲得轉型升級的動力。手機按下鍵盤,熱乎乎的豆漿就自動煮好,機器還能進行智慧清洗。不久前上市的九陽無人豆漿機實現全部流程智慧化和遠端控制。製造工廠也能根據用戶數據實現精準供給。

  數字驅動下,工業製造正在構建更敏捷的生産、經營、管理體系。工信部調查顯示,數字化智慧化改造後,企業生産效率平均提升超30%,運營成本約降20%。

  “以數字為杠桿,我國經濟正進行深層次變革。”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説,應抓住機遇,發揮好我國滲透融合和應用創新優勢,重塑競爭力。

  助推高品質發展

  以資訊技術為核心的數字經濟,正打破傳統的供需公式和經濟學定論,衍生出更加共用、普惠和開放的經濟生態,推動高品質發展。

  普惠經濟就是其中之一。傳統的經濟關係旨在市場供需中尋求買賣雙方的“合意”,而數字經濟則在此基礎上追逐更大範圍的“帕累托最優”。

  把數字和餐飲結合,解決了“吃”的問題,提高了“做”的效率,還創造了新的崗位。美團點評CEO王興説,美團外賣約50萬個“送餐小哥”中,有31%是傳統産業工人,10%來自於貧困地區。“為人提供了舞臺,創造了價值。這一定代表未來經濟發展方向。”他説。

  將産業發展與民生改善互動融合,增加經濟發展“人情味”,是數字經濟産生的最重要外溢效應之一。工信部資訊化和軟體服務業司司長謝少鋒説,以數字驅動生産力,不斷滿足人民的需要,數字經濟將推動更高品質、更加公平發展。

  著眼于提升存量效率的共用經濟解決了經濟學中的“效率難題”。共用出行、共用製造……越來越多的領域因數字經濟的注入釋放出新的“紅利”。過去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現在則是“一個産業賦能一方水土”,從東北的網路直播到浙江的淘寶村、無錫的物聯網,區域經濟正擺脫傳統羈絆。

  更加廣義的“開放”正在推開。以螞蟻金服為例,正在電子商務、支付手段等多方面將國內成熟的電商環境移植到相關國家中。

  “數據價值正在充分流通,為諸多行業提高‘含金量’,實現品質、效率、動力變革。”謝少鋒説。

  夯實數字技術基礎

  加快建設數字中國,尤需夯實數字基礎,奠定“領跑”條件。

  如何加速網路基礎設施建設,打好數字經濟的“地基”;如何探索更優的資訊共用和互信互認機制;如何守住安全底線……都需要在創新中探索解決。

  構建多元創新體系,需要加快基礎設施改造。工信部、網信辦等多部門正在深化網路基礎設施的建設合作,推進技術的研發和商用部署,使數字經濟的“大動脈”更加通暢。以5G為例,目前已形成包含技術、標準等在內的協同創新鏈條,加速融合創新。

  加快數據開放共用,提高應用效率和使用價值。工信部總工程師張峰説,我國將建設全國一體化的國家大數據中心,推進公共數據開放和基礎數據資源跨部門、跨區域共用。其中,優先推動信用、交通、醫療等領域數據開放,並研究制定工業大數據發展路線圖,建立健全容錯機制。

  守好安全底線。隨著數字經濟發展,與之相適應的安全保障體系正在完善。加強關鍵資訊基礎設施安全保護,增強數據安全預警和溯源能力,加強政策、法律的統籌協調,一系列步伐正在展開。“只有真正做到發展共同推進、安全共同維護、治理共同參與,社會才能暢享數字紅利。”360公司董事長周鴻祎説。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