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蓬安發展産業助農增收
花好月圓産業園中的羊駝受到大家歡迎。
四川新聞網南充12月12日訊(記者 周鴻 攝影報道)南充脫貧攻堅開展的怎麼樣?今天上午,“聚焦‘155’戰略 見證大城崛起”2017年全國網路媒體採訪團行走在蓬安縣産業脫貧示範線上,了解南充的整體情況。這個産業脫貧示範線位於南充市農村改革發展暨精準脫貧試驗示範核心區域,幅員面積50平方公里,涉及利溪、新園、碧溪3個鄉鎮12個村,其中貧困村5個,貧困戶224戶762人。
按照“依託大企業、建設大園區、發展大産業、實現大脫貧”的思路,在示範線內啟動實施萬畝花椒、萬畝桑海、萬畝有機稻、萬畝果蔬、萬畝花木等“五萬工程”,著力構建流域化分佈、區域化種植、全域化推進的扶貧産業發展格局。目前,招引農業龍頭企業8戶,成立專業合作社16個,栽植花椒1.1萬畝、桑樹1.5萬畝、優質糧油1萬畝,種植優質柑橘和有機蔬菜1.3萬畝、苗木花卉1.7萬畝,建成了“川北野生動物園”-花好月圓動物園。新建村組道路30.8公里,同步完善基礎設施,建成小微水利15處,打造美麗新村12個。
依山建起動物園 産業園帶動村民致富
呆萌的羊駝、兇猛的老虎、機靈的小猴……今天上午,採訪團來到花好月圓脫貧奔康農民産業園,這個園區佔地3500畝,飼養野豬、駱駝、梅花鹿、孔雀、鴕鳥、天鵝等特種動物8000余只,黑山羊、豬、雞、鴨等畜禽2萬隻(頭)。
據介紹,從2014年開始,採取“合作社+龍頭企業+基地+貧困戶”模式,由四川華中建設集團聯合該村124戶農戶(貧困戶49戶)成立蓬安花好月圓種養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並創建了該園區。該園區主要通過土地流轉、入園務工、入股分紅、返租倒包經營方式保障貧困戶獲得收入。
合作社常年固定用工132人,其中貧困戶27人;季節性用工8000人 天,其中聘請貧困戶3500人 天,村民入園務工收入約240萬元,入園農戶每人平均年收入超過1.8萬元。49戶貧困戶利用小額信貸、産業扶持基金,每戶以1-3萬元入股,每年按入股金額的10%保底分紅。2016年共入股122.5萬元,戶均保底分紅2500元以上。
而在蓬安縣新園鄉則開始了建立蜀北桑海來帶動村民致富。據悉,蜀北桑海是蓬安縣脫貧攻堅“萬千百十”工程中五個“萬字號”農業産業項目之一,是全省首個集桑樹規模化種植、蠶桑綜合加工、迴圈養殖、休閒旅遊為一體的農業開發綜合示範區。
項目擬投資2億元,核心區位於新園鄉油坊壩村,輻射鄰近的面坊埡村、漁房村以及利溪鎮挖龍坳村、量金鬥村和龍蠶鎮金家溝村、馮家坡村,可帶動4個貧困村137戶貧困群眾脫貧。目前,萬畝桑樹種植基地、蠶桑文化博覽館、嫘祖廣場、桑博園、生態停車場已基本建成,桑拓農莊正加快推進。下一步,園區將建設桑葉飼料烘乾廠房、桑葉飼料加工廠、有機桑葉茶葉加工廠、桑椹酒廠、桑葉養豬場,形成以有機蠶桑業為核心的種植、養殖、加工、旅遊一體的融合迴圈産業體系。
住上好房子 推進“五改三建”工程
廣場舞跳起來、龍燈舞起來,為了迎接採訪團的到來,錦屏鎮西拱橋村的村民專門拿出龍燈進行表演,展示自己的幸福生活。
據悉,該村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把幫助貧困群眾住上好房子作為頭等大事,堅持因地制宜,以“四個三”為抓手,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統籌推進“五改三建”工程(改水、改廁、改廚、改圈、改路和建園、建池、建家),努力讓貧困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
通過實施“五改三建”工程,錦屏鎮西拱橋村全村110戶農戶住上了好房子,飲上了自來水,用上了天然氣,實現了室內廚房、廁所和圈舍標準化。該村六組貧困戶劉忠碧過去房屋破舊,冬天風穿透,夏天似蒸籠,下雨就會漏水,在整村推進“五改三建”中,她家僅自籌3800元就完成了危舊房的改造。白墻青瓦的漂亮小屋,門前是寬敞的水泥路,以往沉默寡言的劉忠碧,現今隨時都是爽朗的笑聲。
同時,加快果蔬産業園建設,該産業園佔地1200畝,主要栽植春見、清見、不知火、美國甜橙等,今年試花試果,明年初見成效,後年盛産盛果,預計産量2000噸,産值2000萬元,主要採取“公司+專業合作社+金融+農戶”的利益連結機制。做到了“三包”,包增收:兩金入股即刻分紅;包培訓:負責對當地群眾種植、養殖、管理等技術培訓;包服務:幫助農戶銷售農産品。 “三保障”:土地租金保障,土地租金提前一年兌付給農戶;用工保障,保障當地剩餘勞動力就業用工;反租倒包大棚保障,貧困戶有技術、有勞力、有意願的滿足倒包蔬菜大棚。接下來走農旅結合發展道路,依託農莊、農家樂,打造鄉村觀光旅遊業,發展電子商務,多渠道助農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