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學習時刻學思踐悟十九大③】清華大學王亞華:“鄉村振興”是總書記擲地有聲的承諾

2017-12-12 10:11:00
來源:光明網
字號

  

  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十九大精神上來,由光明網出品的【學習時刻】欄目推出“學思踐悟十九大”特別節目,本期邀請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王亞華,請他談談對報告中“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解。

  【學習時刻?學思踐悟十九大③】清華大學王亞華:“鄉村振興”是總書記擲地有聲的承諾 

  文字實錄 

  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來到光明網“學習時刻”,我是來自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的王亞華。

  當前,鄉村的建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各方力量都在聚集起來,為鄉村振興助力。比如在江西,原南昌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豆羅就在退休後放棄了城市的舒適生活,回到他的鄉村老家當了新農村建設總顧問,改造土坯房,修建農博館,為鄉村建設出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並將其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之一。從長遠來看,我國農民的數量依然龐大。因此,如何能在這樣一個巨大的人口規模下,進一步改善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狀態,實現農村在經濟水準、生活水準、生態環境、社會治理、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全方位發展,不僅是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需要,也是提升農民生活水準的切實要求。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應著眼以下三點:

  第一,在農村創造就業,發展新産業新業態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之一。近年來,我國返鄉創業熱潮悄然興起。據2017年最新統計數字顯示,我國各類返鄉下鄉創業人員已達700萬人,其中返鄉農民工比例為68.5%。積極引導“輸出打工者、引回創業者、帶動就業者”的“歸雁經濟”逐漸成為了農村發展的熱門話題。返鄉創業帶動了農村新産業新業態的迅猛發展。農村的綠水青山不再是“養在深閨人不識”,休閒農業正在由“盆景”轉變為“風景”。例如,通過科學佈局與規劃,山東省的鄉村旅遊在2016年的接待人數已近4億人次,極大地帶動了農民的就業與增收。基於“網際網路+農業”異軍突起的農村電商更是讓農民過上了“在家上網開店舖,家庭事業兩不誤”的富裕生活。在諸如“‘淘寶村’扶持計劃”等政策的支援下,山東、安徽、福建、江西農産品電子商務交易規模在2015年均已超過百億元,同比增長都在30%以上。

  第二,在農村培育領導力,提升基層治理能力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保證。目前,我國一些地方推出了“第一書記”和“企業家村官”的制度安排,推行了以村莊微信群和電商為先導的“網際網路+農村”的治理模式探索,進行了“村民理事會”的制度實踐。這些著眼于推動農村治理變革的積極嘗試,為在農村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提供了有益的新思路、新做法。

  第三,在農村繼續全面深化改革,破解發展中遇到的問題與挑戰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我國農村在發展過程中依然面臨著深度貧困、耕地保護、糧食安全、治理困境等問題的困擾。對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要以打贏脫貧攻堅戰為底線要求、以確保穩糧增收保耕為基本保障、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戰略要點、以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為創新路徑、以調動農民自發參與為動力源泉,並以實現農村現代化為最終歸宿。

  鄉村振興戰略體現了黨對中國農村向何處去的問題的新思考,我們尤其能從十九大報告中“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這樣的表述中,體會到黨中央,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於農業農村農民的深厚情懷。正是基於深厚的“黃土情結”,習近平總書記長期高度重視“三農”工作,並在結合實踐的理論研究中形成了其對中國“三農”問題的新思想和新觀點。可以説,鄉村振興戰略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總書記謀篇佈局的中國農村發展新戰略。

  (光明網記者李澍採訪整理 剪輯:臧穎)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