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揭秘一個“八成人對日本有好感”的越南

2017-12-06 09:56: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環球時報赴越南特派記者 白雲怡】編者按:在擴大東南亞影響力的強烈意願推動下,日本近年來在“拉攏”越南的道路上越走越快。安倍晉三2012年底再次當選日本首相後,首次外訪便選擇到越南;今年,他也已兩次到訪該國。在經濟投入上,日本更顯得不遺餘力。今年前11個月,日本是對越南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數額高達89億美元。日本的頻頻示好也得到了“回報”,美國皮尤研究中心有調查顯示,高達82%的越南受訪者對日本有好感。《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在越南採訪時發現,越南人的日常生活被各類日企廣告、日本文化元素以及日本援建的工程包圍。顯然,日本的“觸角”早已伸向這個中南半島國家的方方面面。

  文化——河內“小東京”對日本充滿溢美之詞

  如果你是第一次來到越南首都河內的紙橋郡新區,或許會有一瞬間産生猶疑:這是越南,還是一個平行世界中的日本?放眼望去,這裡到處是寫有日語標識的壽司屋、火鍋店和小酒館,櫻花、燈籠等“和式”元素比比皆是,還有不同於河內市區大部分地方的寬闊街道與高樓大廈……只有路口的越南語路牌還在提示著,你依舊身處河內。

  《環球時報》記者在一個冬季的傍晚來到紙橋郡的陳太宗路附近。正值華燈初上時刻,各家餐館陸續打開大門,迎接當晚的第一批客人。記者走進一家名叫“備長炭燒肉”的日式小館,和這裡的服務員阿雄聊了起來。“現在喜歡吃日本菜的越南人越來越多。我們這家小店一天晚上能接待三四十名客人。”阿雄向記者這樣解釋為什麼紙橋郡會有這麼多日式餐廳。這名看起來二十齣頭的小夥子説,他也很喜歡日餐,以及看上去雅致清新的和式文化。在交談中,阿雄用“美妙、善良和有責任心”這三個詞語來形容日本這個國家。

  “日本文化如今在越南非常流行,或許是我們感覺日本文化和我們自己的文化很相近吧。總之,這已經成為一股潮流。”阿雄對《環球時報》記者説。環顧四週,這家烤肉店全盤採用和式裝修:暖黃色的燈光、木製的地板、壁畫上的和服元素……一桌桌越南食客正享受著這樣的環境,怡然自得。

  “備長炭燒肉”的正對面是一家日式火鍋店,這家室內還裝點有櫻花布景的飯館的管理人員名叫阿行。“絕妙!”一提到日本及其餐飲文化,她連連向《環球時報》記者重復這個詞語,並露出一副陶醉的表情。阿行告訴記者,大約十年前,河內的大街小巷還沒有太多的日本餐廳。現在,日本餐廳越來越多,日本人也越來越多,“到處來來往往”,商場和購物中心有了更多日語標識。

  “我覺得日本人乾淨、懂禮貌、有學問,還很容易打交道。”阿行對這個國家讚不絕口,她説,“想去日本留學的人越來越多。許多小孩子想學日語,我兒子就是其中一個,他以後還想去日本定居。我自己也是新力這個品牌的忠實粉絲,家裏的電視、空調、冰箱都是日本的。”

  日本文化在越南大行其道的背後,是日本政府與民間組織的大力推動。在越南時,幾名採訪對象都對《環球時報》記者提到,日本經常在越南大城市舉辦“日本文化節”等活動。就在今年11月初,日本駐胡志明市總領館和越方一起在越南芹苴市舉辦了第三次越日文化貿易交流會,而今年9月當日越友好議員聯盟特別顧問武部勤訪越時,還專門提出希望明年1月在胡志明市舉辦一場大型的“越南-日本文化節”活動,計劃吸引約3萬名越南民眾到場。

  基建——彰顯“友誼”的“形象工程”

  長期以來,日本非常注重通過大型工程對越南施加影響力。據越南《人民報》報道,截至去年,日本是越南第一大官方開發援助資金來源國、第二大投資來源國及第四大貿易夥伴國。就在11月初越南峴港舉行的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安倍晉三再向越南贈送價值300億日元(1日元約合0.06元人民幣)的“援助禮包”,幫助越南建設下水道,改善投資環境和協助越南培訓醫療人才。

  在日本援建的各項大工程中,2015年建成的日新大橋是最受關注的項目之一。這座橫跨越南紅河的大橋,包含引橋在內全長超過8公里,是經典的5柱6跨斜拉橋,橋面寬度超過30米,設有雙向八車道。以越南現有的基建水準來看,這座大橋顯得相當雄偉。據了解,該工程耗資約合人民幣39億元。

  《環球時報》記者到日新大橋探訪時是上午10時,已過通勤的高峰期,但橋上的車輛依舊絡繹不絕。在橋下茶攤工作的河內居民阮武農告訴記者,日新大橋是河內市中心通往首都內排國際機場的必經之路,因此24小時都很繁忙。“以前沒有這座橋的時候,我過河得花30分鐘走到4公里之外的升龍橋,現在方便多了。”這名50多歲的大伯對日新大橋的建成感到很高興。

  《環球時報》記者在橋頭看到一座橋碑:銅制的牌匾上印著日本與越南兩國的國旗、越南語的“日新大橋”幾個字,還有一行意為“越南-日本的友誼之橋”的英文。日本借援助項目提升在越南的存在感與影響力的期望十分明顯。據了解,在大橋臨近竣工之時,日本使館還曾專門提出,希望能將大橋的名字直接命名為“越日友誼橋”,但後來沒有得到越南政府的同意。

  日方的宣傳確實能産生效果。幾乎所有接受記者採訪的河內市民都知道這座橋是日本的援建項目。當記者問起一名叫阿堅的附近居民是否對橋碑有印象時,他點了點頭説,記得上面寫有“越日友誼工程”幾個字。阿堅還表示:“日本是越南排在第一位的好朋友。”

  政治——“日越關係處在歷史最好時期”

  日本企業在越南影響力擴大的背後是日本政府的直接助力。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是一個由日本政府出資設立、致力於幫助日本企業在海外發展的機構,它在越南的河內和胡志明市都有辦公機構。該機構不僅向有意進軍越南的日本企業提供投資和商業資訊,組織專家為日企提供有關越南當地政策的建議,而且可以幫助日本和越南商業團體到對方國家考察。

  JETRO在河內的辦公機構位於一棟看起來十分現代化的白色高樓中,許多其他日本企業也在這棟建築中。《環球時報》記者來此探訪時,JETRO的工作人員委婉地拒絕了採訪請求。不過,記者在他們的辦公室裏注意到一個專設區域,裏面擺放著好幾個高高的書櫃,上面擺滿印著越南語、日語和英語的有關越南經濟分析、市場調研的書籍和報告,其對越南的研究之深之細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經濟領域的互動離不開政治層面的支援。近年來,日越領導人互訪可以用“極其頻繁”來形容。今年,不僅安倍訪問越南兩次,日本天皇夫婦也在2月進行歷史性訪問。這兩個國家在軍事與安全領域的合作尤其令人關注。從2015年以來,日本已向越南漁監和海警部隊提供6艘二手巡邏艇。安倍今年初訪問時在河內又表示,將利用官方發展援助貸款為越海上力量再提供6艘巡邏艇。

  “日本和越南的關係正處在歷史上最好的時候”,這是許多專家學者共同的看法。“在過去30年中,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和越南的關係十分親密,並得到迅速發展。”越南社科院日本問題研究學者范洪泰對《環球時報》記者這樣表示。他認為,越南和日本現在已經構築了深厚的戰略夥伴關係,因為“兩國可以在許多領域分享戰略利益”。

  范洪泰表示,在經濟上,越南市場對日本有著很大的吸引力,後者對前者的優良的人力資源和廣闊的消費與投資市場都有需求。此外,由於越南是東南亞的門戶,在東盟裏的影響力舉足輕重,日本與越南關係的加強也有助於其鞏固和其他地區國家的關係。“鋻於越南重要的戰略意義,中國和日本如今都謀求在政治和經濟上增加對越南的影響力。競爭是不可避免的。越南對與中國、日本的合作也都很重視。”范洪泰稱,但目前來看,日本對越南的影響“要更強一些”,主要因為“兩國之間沒有領土爭端”。

  這位越南日本問題專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如今,越南社科院有25名以日本為直接研究對象的學者,此外還有一些研究員在做與日本相關的課題,範圍包括政治、經濟、公共安全、社會、文化等諸多領域。“在越南社科院裏,日本問題被視為與美國、中國等同樣重要的研究領域,因為它是一個和越南有著重要關係的崛起國家。”

  爭議——對日企腐敗,“可以寬容一點”

  當日本雄心勃勃擴大在越南的政治經濟影響力時,一些日企和日援項目近兩年來也頻頻陷入腐敗爭議與輿論危機。

  最令人震驚的一次事件發生在2014年。當時,日本交通技術株式會社供認稱,該企業曾經賄賂越南國有企業官員,以獲得一個為河內城鐵建設項目提供諮詢的機會。該項目由日本國土交通省提供資金援助。據媒體報道,河內這一城鐵項目當時預計耗資42億日元,日本交通技術株式會社以“回扣”的形式向越南政府部門支付8000萬日元。腐敗醜聞曝光後,越南政府十分重視,立即展開了調查,而這一項目被叫停至今。

  日企參與建設的胡志明市的一個地鐵項目也在今年出了問題。這條在2010年就開工建設的鐵路線,突然在今年出現資金短缺問題,需要越南政府追加10億美金的政府投資,在越南社會和民眾間都引起了強烈震動和不滿。由於認為難以接受,越南政府也暫時停止了這一項目。

  在《環球時報》記者看來,日本工程頻陷輿論危機的背後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越南政府的透明度和監管力度確實不夠,JETRO一份調查顯示,有63%的日企認為,越南法律體系不完善,運作機制不夠透明。另一方面,這恐怕也和日本意圖擴大在越影響力的心情太迫切有關,以至於部分企業有時會不顧法律和商業道德,一心只想“攻城略地”。

  這些新聞的爆出無疑會慢慢影響日企在越南民眾心中的形象。“也許,這背後有很複雜的原因,人、政府、技術、天氣等。這也是日本和越南雙方的問題。”阿雄這樣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些事件確實給越南人民留下很大的負面印象。”

  不過,或許是由於日本在越南的長期“經營”,越南民眾對日本終究要比對別國更“寬容”幾分:當記者問及那名不斷稱讚日本“絕妙”的阿行女士如何看待日企最近發生的一系列負面新聞時,她先是表示不願意回答,然後在幾秒鐘的沉默後開口説道:“世界上沒有什麼人和事是十全十美的,所以這也是可以接受的吧。”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