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這裡的新農村,每一天都是鮮活的——當精準扶貧遇上"網際網路+"

2017-12-05 14:46: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杭州12月4日電(記者張璇 宋玉萌 葉心可)第四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正在浙江烏鎮舉行,“網際網路+”精準扶貧成為本次大會關注的焦點。從“扶貧體驗餐廳”到“跑步雞”,從送錢送物到網路“授漁”,當精準扶貧遇上“網際網路+”,會發生哪些新鮮事?

  從“扶貧體驗餐廳”到“跑步雞”,立體扶貧構建良性生態迴圈 

  四川省蒼溪縣白驛鎮岫雲村這幾年“不再安靜”。村裏一邊成立了農産品品牌“岫雲村”,一邊在省會城市成都開設了首家“扶貧體驗餐廳”,消費者在這裡不僅可以吃飯,還可以購買村裏的雞鴨魚肉等農産品。

  通過這種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模式,岫雲村實現了整村脫貧。“通過網際網路把農村的青山綠水好空氣變成農民口袋裏實實在在的收入,老百姓收入提高了,生活方式也更現代化。”全國脫貧攻堅獎獲得者、岫雲村黨支部書記李君説。

  4日,在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共用紅利:網際網路精準扶貧”分論壇上,農業部市場與經濟資訊司司長唐珂介紹,目前中國正在大力引導、發展農産品電商,實現綠色優質農産品價值。“‘網際網路+精準扶貧’的比重,從2012年的11%,大幅度上升到2016年的29%左右。”

  京東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劉強東在論壇上介紹的“跑步雞項目”就是一個實例:京東給每個貧困戶發放200到300個雞苗,指導貧困戶進行綠色散養。平時農民養一隻雞只能賣30到40元,但這種綠色散養雞的平均售價是每只150至160元。

  業內人士指出,電商引導貧困農戶融入電商産業鏈條,形成良性的生態迴圈,推進電商扶貧與貧困地區産業融合發展。這種“立體扶貧”的方式還讓農戶有了定價、議價的能力。

  網路“授漁”,造血式扶貧從教育開始 

  “這裡是北京自然博物館,今天主要帶小朋友們看5件化石。”在距離北京2500公里的雲南省曲靖市沾益區播樂鄉鴨團小學,當地60多名孩子聚集在教室裏,通過大螢幕上的直播,跟隨著北京自然博物館科普部高源老師的腳步,一同參觀、學習恐龍科普知識。這一課,叫作《行走的博物館》。

  通過直播技術,高源帶著孩子們,觀賞了恐龍的原始埋藏狀態和演化過程,一起感受自然科學的神奇。這樣的學習形式,對於農村孩子來説,既新穎又能增長見識。通過網際網路,還可以讓孩子們跨越地理環境的限制,看到外面更廣闊的世界、學習到更多知識,將扶貧與“扶志”“扶智”結合起來。

  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副主任任賢良表示,目前,全國貧困村寬頻的覆蓋率已經達到了86%,農村電商有效幫助貧困地區農民增收致富,全國中小學網際網路接入率從五年前的25%上升到90%,越來越多貧困地區的孩子通過網際網路學習、成長。

  在精準扶貧的道路上,專業技能的培訓也不能缺席。在論壇上,蒙牛集團首席執行官盧敏放接受採訪時表示,蒙牛與農業部合作“牧場主大學”項目,開展“授人以漁”的造血式扶貧行動,為牧區農民提供全面幫扶。“通過資金幫扶、技術服務、管理提升,幫助農民、牧民更好地養牛,2016年推進以來,我們服務了將近18萬名牧民,幫助他們極大地提升了效率,增加了收入。”

  “網際網路+”助力精準扶貧 

  據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副主任任賢良介紹,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決定性進展,6000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4%以下,在國際社會上産生強烈反響。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先生高度肯定中國減貧成效,認為中國的減貧脫貧經驗可以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有益借鑒。

  任賢良進一步表示,從總量看,到2016年底,全國貧困人口還有4300多萬,要實現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目標,每年仍需減貧1100多萬人;從結構看,現有貧困大都是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弱、貧困程度深的地區和群眾。

  在論壇上,同時宣佈了18家企業和13個深度貧困州縣達成結對幫扶協議。例如,微醫集團與四川昭覺縣簽署“網際網路醫療精準扶貧合作協議”;阿里巴巴與甘肅定西市人民政府簽署“全面合作框架協議”等。

  與會的多位專家建議,貧困地區農特産品的銷售範圍需要拓展,市場半徑的擴大,都離不開物流和零售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解決農村電商發展中“走出去”和“買進來”的問題,需要在軟硬體兩個方面同時發力,而這些也都離不開國家、企業和社會的共同參與。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