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領航新征程】“三搭配”把十九大精神講透講深

2017-11-27 10:36:00
來源:江海明珠網
字號

  【領航新征程】“線上搭配線下”、“規定搭配自選”、“領導搭配草根”:“三搭配”把十九大精神講透講深

  十九大召開以來,江蘇海安創新實施“線上和線下”搭配、“規定動作和自選動”搭配、“領導專家宣講和草根名嘴宣講”搭配的方式,講深講透十九大精神,確保黨的十九大精神在海安遍地開花。

  幹部群眾怎麼學?線上線下齊發力 幹群“刷屏”成日常

  11月22日,海安首家網路黨支部--“網際網路+黨支部”舉辦學習會。這個成立剛滿兩個星期的黨支部,把當地自媒體負責人、知名網路大V凝聚在一起,將之前通過微信交流如何學習好、宣傳好十九大精神,變成面對面交流學習體會。

  “網際網路+黨支部就是我們的家!”有著23年黨齡,長期活躍在海安各大網站的網友“深海魚”説,“線上線下共學十九大精神,能夠線上上第一時間聆聽黨課、線下當面交流互動,精神便學透了。”

  推動黨的十九大精神進網路,海安動作頻頻。手機刷個朋友圈,隨時隨地學習十九大,成了海安廣大幹部群眾的日常。海安全縣10個區鎮官方微信公眾賬號,多篇關於學習十九大精神的推送點擊量創新高。

  “學習宣傳貫徹十九大精神,我們不僅要發揮好傳統媒體的優勢,集中宣傳開展專題報道,還要發揮網路宣傳優勢,運用新穎活潑的形式,讓十九大的聲音響徹網路,為建設‘強富美高’新海安營造良好氛圍。”海安縣委書記顧國標説。

  “網際網路+黨支部”讓“線上微支部”走到線下。與此同時,海安積極踐行流動黨員“風箏工作法”,通過流動黨員工作站、臨時黨支部等,送黨課、送資料、送關愛,為流動黨員進行十九大精神學習輔導培訓,把十九大精神傳向每一位“流動黨員”。

  截至目前,海安縣已經通過微信群向流動黨員推送了19期共300多份資訊“套餐”,編印“十九大報告原文”口袋讀本2000余冊,寄送給南京、上海等外出務工人員聯絡站和流動黨員臨時黨支部。

  11月11日,全國基層理論宣講先進個人、南通市“黨的創新理論宣講團”團長黃正平應邀為在蘇州、上海的280多名海安流動黨員送黨課作輔導。

  海安老壩港濱海新區掀起“學精神、悟原理、踐行動”的熱潮,利用漁船回港補給空隙走上漁船,通過視頻宣講、談心讀報,向廣大漁民全面宣傳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論斷、新目標、新舉措。

  理論宣講怎麼搞?規定動作不能少 自選動作創意足

  理論宣講,幹部帶頭。11月中旬,中共海安縣委下發關於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通知。參照上級做法,海安成立由縣委書記挂帥,四套班子其他領導、縣級機關部門單位負責人、區鎮主要負責人、理論宣講骨幹等為成員的宣講團。組織開展集體備課,發放十九大報告單行本、黨章、學習輔導百問等學習資料。

  黨的十九大勝利閉幕後,海安縣四套班子負責人就迅速到工作黨支部和聯繫區鎮傳達學習大會精神。

  10月21日,縣委召開學習會,海安縣委書記顧國標導讀了十九大報告精神,全體常委作交流發言。11月15日,在海安縣第七屆網友見面會上,顧國標解讀了黨的十九大精神,推動黨的精神進網路。

  讓十九大報告通俗易懂,讓黨委政府的政策走進百姓心田,海安充分發揮理論“達人”的作用,組建了一支以全國基層理論宣講先進個人徐進、全省理論宣講“百姓名嘴”劉萬春為代表的理論宣講專業團隊,用群眾樂於聽、聽得懂的語言,真正走到群眾中去,講到聽眾心坎上。

  海安還打造了一支接地氣、冒熱氣的草根名嘴宣講團隊,讓“草根講”,用鄉味、鄉情促百姓共鳴。

  高新區組建理論宣講輕騎兵,所謂“輕”,就是隊員少,力量精幹,每次安排2至3位宣講員進基層宣講;“騎”就是速度快,第一時間將黨的聲音傳達給基層廣大幹部群眾;“兵”就是範圍廣,宣講員來自基層一線,以身邊人説身邊事的形式解讀大會精神。

  南通市首家黨的創新理論傳播基地——雅周鎮家庭文化協會協會,策劃開展“藝傳十九大”專題活動,用當地幹部群眾“書畫十九大、唱響十九大、詩歌十九大、説遍十九大”等形式,讓十九大精神傳遍雅周大地。

  今年8月創立的大公鎮黨的創新理論大眾化文藝創作基地,是南通市首家把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文化,以文藝作品的形式進行展現闡釋宣傳的基地。基地策劃了“理論文藝的春天”專題活動,大會開幕當天,基地舉辦了“百姓話變化 喜慶十九大”全縣理論文藝作品匯演活動。基地還舉辦了“喜慶十九大”主題的理論文藝創作比賽,以及書畫、文藝、非遺作品展,用文藝作品形式宣傳大會精神。

  如何確保效果好?名嘴草根頻登場 “老戲新唱”傳強音

  11月7日,海安縣四套班子全體負責人在海安分會場聆聽了中央宣講團成員、中央財經辦副主任易綱的宣講。

  “聽了中央宣講團的宣講報告,非常受啟發,深切感受到內容解渴、精神振奮、信心更足。我們要讓十九大精神在海安落地生根,就要全面準確地十九大精神講清楚、講明白,讓廣大幹部群眾聽得懂、能領會、可落實。”顧國標表示。

  “在擔任海安縣委書記期間被選為黨的十九大代表,這份榮譽屬於全體海安幹部群眾,屬於百萬海安人民,感謝大家對我的信任。”10月28日,黨的十九大代表、南通市副市長、原海安縣委書記陸衛東應邀來海作黨的十九大精神報告會,這段開場白令人動容。陸衛東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切身感受,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解讀報告,分享心得。

  進入11月,全縣紀檢監察系統、宣傳文化系統等分別邀請南通廉政研究中心副主任、南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挂職縣紀委常委邵德進和全國基層理論宣講先進個人、南通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黨的創新理論宣講團”團長黃正平領銜宣講。

  11月21日,省委宣講團成員、南通大學原黨委書記、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通大學基地主任成長春來海作黨的十九大精神專題輔導,400多名縣級機關單位黨員幹部聆聽講座。

  除了專家名嘴們頻頻登場,海安當地各具特色的“老戲新唱”,更是打通了基層鄉村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最後一米”。

  “春雷一聲震天響,全國人民喜洋洋;歡慶黨的‘十九大’,我們登臺唱鳳凰;‘十九大’報告放光芒,句句體現民願望”……這樣帶著濃厚方言的唱腔,叫做“唱鳳凰”,連日來唱響在五千年青墩文明發源地--南莫鎮青墩村。

  聽眾都是當地的村民,而且都是坐在自己帶來的小板凳上。一張小桌作課堂,幾張板凳圍起來,南莫鎮16個村389個村民小組的“板凳講習所”已經實現全覆蓋。

  “唱鳳凰”本是當地源遠流長的民間藝術,因青墩古稱“鳳凰莊”得名,通過特殊的唱腔祈禱村子“風調雨順、安樂祥和”。如今老戲新唱,調子還是那個調子,唱腔也是那個唱腔,不同的是從前的“鑼鼓一打響噹噹,小小鳳凰到廟上……鐘鼓齊鳴報吉祥,秉燭焚香保安康”,變成現在的“鑼鼓一打響噹噹,今天登臺唱鳳凰……回顧黨的‘十八大’,五年成果多輝煌;‘十九大’給咱指航向,‘新時代’要有新思想。”

  除了“唱鳳凰”,海安在黃梅戲、水鄉號子、道情等傳統藝術中,注入十九大新思想,排成新節目,穿插説唱、小品、相聲、三句半、裏下河號子等群眾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並結合“農民樂一天”“三下鄉”“歡樂送百姓”等進行巡迴演出,讓廣大群眾在欣賞節目的同時,領略十九大的新理論、新思想。

  南通非物質文化遺産--海安剪紙傳承人顧如銘還將十九大精神剪紙課程有機融合,開設專題剪紙課程,將“剪刀拿在手中,精神刻在心上”。

  “這些草根形式,不僅能推動十九大精神走進群眾,也讓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及時落了地,拓寬了群眾了解黨的決策部署的渠道,讓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海安縣委副書記、代縣長于立忠認為。(張海倫 盧鋒)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