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領航新征程】“鄉村振興不能等,得靠幹!”——江津一家農場草坪上的宣講

2017-11-25 10:52:00
來源:華龍網
字號

  圖為宣講員王誠潔正在給當地群眾和企業主代表宣講十九大精神。 通訊員 蘇展 攝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總結了我們國家過去五年的成就,我用三個字來形容——了不起!”

  11月23日,江津區李市鎮林家嘴社區重慶蕙家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農場草坪上,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是江津區十九大精神“進農村”宣講分隊在這裡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來聽宣講的有當地村民、農業企業業主、酒店員工等80余人。

  “那麼,黨的十九大報告內容中,跟我們李市鎮的村民最貼近的是什麼呢?”江津區鄉土宣講員王誠潔舉起手中的牌牌,上面寫著六個大字“鄉村振興戰略”。

  “思路決定出路。鄉村振興的最終成果就是這20個字——”王誠潔繼續舉牌牌。大家順著他手舉的方向一一看去,分別是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

  “産業是發展的根基。”王誠潔説,只有産業發展了,鄉村才能繁榮興盛,才能集聚人氣。

  説到産業和人氣,重慶蕙家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波接過了話筒。林家嘴社區是他的老家,5年前,他從北京返鄉創業時,看到的是家鄉的凋敝。

  “所謂鄉村,就是要有鄉親、有村莊。”王波説,當時他看到的山山水水依然保持著從小到大的原樣,唯一變化的就是人氣,“地沒人種了、房子沒人住了,當年一起嬉笑打鬧的小夥伴們只有我一個人回來了。”

  他在這裡辦起了農場,養起了巴馬香豬、小腳土雞,還建起了民宿,很快便引來遊人。

  “看到偏僻的小山村來了這麼多城裏人,就陸續有村民們返鄉掙錢了。”王波説。

  “可不是,村裏的周福剛原先在外打工,現在回家在農場邊上挖了個魚塘讓城裏人釣魚,光賣魚一年就能掙一萬多呢。”村民袁剛悄悄跟鄰座嘀咕。

  “還有人從城裏回家養雞種菜了,一到週末就擺攤賣給遊客。現場有沒有這樣子做的村民?”王波繼續説。

  “我就種了幾畝菜、養了幾十隻雞,每週賣一點,也能掙個零花錢。”見大家的視線都轉向她,村民鄭顯芳臉紅了,“還有其他人呢,也在賣菜賣雞。”她説完趕緊低下了頭。

  “大家願意回鄉是好事嘛!下一步,我們還準備在農場旁辦個農夫市集,讓大家有賣蔬菜水果、土雞土鴨的地方。”王波繼續説。

  聽到這兒,臺下不少村民眼睛發亮了,嘴角也不自覺地揚了起來。

  “只要大家能保證蔬菜水果、土雞土鴨的品質,那就都能在家門口掙零花錢。”王波頓一頓,“這還不夠,我們還聯合了好幾家農業企業‘抱團’發展鄉村旅遊,到時候來的遊客更多了,那回鄉的鄉親們也會更多。到那時,還愁鄉村看不到炊煙嫋嫋、聞不到柴火味嗎?”

  王波的一席話為村民們勾勒出了家鄉振興的美好前景,不少人開始竊竊私語起來。

  “把土房子推了,回家修個磚房。”“在山下挖個魚塘,林子裏辦個養雞場。”……

  這時,王誠潔接過了話筒,“要實現鄉村振興可不能靠等啊,得靠幹!”

  “大家幹得起不?”王誠潔向臺下的大夥兒發問。

  “幹得起!”(注:“幹得起”是江津人的口頭禪,意思是“沒問題”“行得通”)

  全場掌聲雷動……

[責任編輯:楊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