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學思踐悟十九大】總書記"兩論"讓"荒茅田"花繁葉茂

2017-11-24 13:07:00
來源:光明網
字號

  2015年6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貴州遵義調研考察扶貧開發工作。在花茂村視察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怪不得大家都來,在這裡找到鄉愁了”,“黨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總書記平和樸實接地氣的話語,不僅讓當地群眾倍感親切,也被總結為“鄉愁論”和“哭笑論”,成為了當地脫貧攻堅的精神引領。

  11月22日,“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中外青年學者來到花茂村,親身實地體驗花茂村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引領下的變化發展,並同當地村民代表座談,聽他們講述現今的幸福生活。

  花茂村曾被稱為“荒茅田”,是一個“出行難、飲水難、看病就醫難、農田灌溉難、村民增收難”的典型貧困村莊。然而就是在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並指導後,花茂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整潔的村落、繁茂的植被、巍巍的青山,都是花茂村現今實景。

  花茂村的變化離不開黨組織的先鋒帶頭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離開花茂村時要求,“村支部要帶好頭,把花茂村建設好、發展好”。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指出,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全黨同志一定要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正是在這樣的初心引領下,花茂村積極發揮黨員幹部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領頭雁”和“火炬手”作用——鎮黨委書記挂幫、優秀幹部到村蹲點,積極推行責任在村落實、組織在村建強、幹部在村成長、資源在村整合、成效在村檢討的“五在村”工作機制,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花茂村考察時提出的“鄉愁論”“哭笑論”,運用改革思維、市場辦法,有效地將資源整合起來,把村黨組織、公司(協會)、專業合作社、農戶連接起來,走上了合作發展、抱團發展之路。

  花茂村的發展,有目共睹。村級集體經濟從2014年16萬元快速增長到2016年105萬元,2016年花茂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12607元。這一切,都是中國共産黨強有力領導的結果,也是新時代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關於精準扶貧的具體體現。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王叢虎對此總結到,就精準扶貧而言,花茂村作出了“三個好”的示範:一是鄉村有好的帶頭人,火車跑得快全靠頭來帶,村支書、村主任等組成的堅強的領導班子很重要;二是好的發展理念,很多發展好的村莊的理念,是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完全契合;三是好的發展方式和措施,例如開發旅遊業、包裝民族民間手工藝産品等,沒有污染又符合發展需求的舉措。

  “黨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現今的花茂村發展,讓每一位村民臉上都洋溢著燦爛笑容。(光明網記者 陳城)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