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袋鼠好糾結:怎樣才能既賺錢又能讓中國走開

2017-11-24 08:57: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23日,澳大利亞政府發表14年來第一個外交政策白皮書。白皮書一面表示澳方“致力於同中國發展強大和建設性的關係”,一面渲染中國崛起帶來的挑戰,並用膜拜的口吻呼籲美國維持地區存在,認為“只有美國的積極參與才能有效應對國際挑戰”。跟著美日趕時髦,澳政府在136頁的白皮書中提到“印太”120多次。不少分析人士認為,這一概念明顯有針對中國的意圖。在南海漸趨平靜的情況下,白皮書還就南海發出刺耳言論,稱對中國的活動“格外關切”。

  這些年來,澳大利亞從中國崛起中撈了不少果子。2016年,中澳貿易額達到1078億美元,澳大利亞順差超過335億美元。中國連續8年為澳第一大貿易夥伴。按説,澳大利亞應該得便宜賣乖,歡迎中國崛起才是,可這個國家卻顯得很糾結,既想繼續享受中國發展帶來的紅利,又擔心被中國所影響。

  一名在澳多年的華人學者對《環球時報》記者説,澳大利亞身在亞太,以美國為主要盟友,奉行西方價值觀,一直對中國有防範心理。而中國越強大,它的糾結、焦慮感就越強,擔心越來越依賴中國。澳大利亞與中國的政治制度和價值觀不同,長期以來,澳大利亞已經習慣美國主導下的秩序,是這種秩序的獲益者,希望盡可能地將這種秩序維持下去。在這種情況下,澳大利亞近年不時傳出所謂“中國影響力滲透”的聲音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知是為了博取眼球,還是表達“心聲”。一些澳大利亞政客也經常圍繞中國冒出不負責任的言論。今年6月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會上,特恩布爾曾在主旨演講中宣稱“有人擔心,中國將會尋求實施當代門羅主義”。後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他又表示這一類比不恰當。今年3月,澳外長畢曉普曾在公開演講中稱,“中國不是民主國家,因此不適合擔當地區領導者”。而在南海問題上,澳大利亞一直是跳得最高的國家之一。去年南海臨時仲裁庭公佈所謂仲裁結果前後,堪培拉第一時間宣佈支援仲裁結果,宣稱中國“必須執行”。

  中山大學大洋洲研究中心研究員于雷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對澳大利亞我們有個誤解。其實,中國在澳大利亞的經濟權重不夠,我們只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夥伴,而用澳外長畢曉普的話説,美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經濟夥伴。美國在澳大利亞的投資存量,兩年前是一萬億澳元,而中國在澳大利亞的投資存量是2000多億澳元。從政治、安全形度看,澳大利亞對美國的依賴就更強了。

  然而無論如何,澳大利亞的對華態度還是讓人覺得“不厚道”。路透社23日援引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專家簡格利的話説,澳政府承認中國崛起帶來的經濟收益,但同時又“想讓中國走開”。格利還表示,白皮書中少量提及中國的地緣經濟戰略,重點突出中國可能造成緊張局勢升級,而不是能帶來經濟利益,“我們並沒有擁抱未來,我們抓著過去不放,等於是只抓著救生衣而沒有去構想打造新的大船”。

  【環球時報駐澳大利亞、新加坡特約記者 李斯 辛斌 環球時報記者 李司坤 陳一 甄翔】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