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學思踐悟十九大】精準扶貧讓花茂村“花繁葉茂”

2017-11-23 15:01: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1 

  11月22日,參加“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活動的中外青年學者來到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花茂村,與當地村委會幹部和村民進行交流座談,暢談精準扶貧政策給當地以及全中國帶來的翻天覆地變化。當地村民紛紛表示:“感謝中國共産黨,感謝黨的好政策。”與會外籍學者也對中國的精準扶貧政策給予了高度評價。

  花茂村,村如其名,這裡有真山真水真田園。一棟棟白色的農家小樓掩映在繁花綠樹中,村莊變成了公園。昔日的花茂村叫荒茅田,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如今舊貌換新顏。十八大以來花茂村把村莊作為景區來打造、把民房作為旅館來經營、把鄉愁作為文化來傳承,實現了基礎設施和庭院整治全覆蓋。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曾明確提出,讓居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2015年6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時來到花茂村,看智慧溫控大棚、黨員群眾之家,進土特産服務中心,訪農家樂,考察制陶工坊,感嘆道:“怪不得大家都來,在這裡找到鄉愁了。”

  據統計,2016年花茂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119元,這是看得見的變化。評價一個鄉村有沒有脫貧,就應該看村民有沒有得實惠,村裏産業旺不旺,環境美不美,村民腰包鼓沒鼓,笑容多不多。從“庭院整治有補助,把路修到了家門口”,到“河道比以前更乾淨了,房前屋後更整潔了,道路兩旁建起了固定的垃圾池”;從“收入比前些年增加了許多,現在參與旅遊經營的村民越來越多”,到“回鄉創業也能掙到錢,最大的幸福莫過於一家人在一起”……村民的一番感受,直接襯托出花茂村的變化是真切的。

  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是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能丟了農村這一頭。對於時下的花茂村而言,脫貧只是小目標,奔小康也不是終極目標。需要把資源變資産,更好地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確保花茂村旅遊可持續發展。正如總書記所囑咐的,既要鼓勵發展鄉村農家樂,也要對鄉村旅遊作分析和預測,提前制定措施,確保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

  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沒有美麗鄉村就沒有美麗中國,總書記曾對貴州提出實現“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的要求。今日的花茂村,“百姓富、生態美”的美麗畫卷已徐徐展開。

  花茂村的樣本效應,其輻射力不止在遵義,也不止在貴州,而是在全國範圍內。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重要指向就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總書記在花茂村還強調,黨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誠如斯言!富在農家增收入、學在農家長本領、美在農家爽精神、樂在農家展新貌。花茂村在致富路上大踏步前進,村民的笑容更燦爛。(特約評論員 王石川)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