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大本鐘停擺維修 似與脫歐進程停滯如出一轍
大本鐘沉默引發的思考(環球走筆)
黃培昭
近3個月來,英國人一直沒有聽到大本鐘報時的熟悉聲音。從8月下旬開始,位於倫敦的大本鐘進入了將延續4年的“靜音修復模式”。其間,鐘的擺錘將被卸下,每個齒輪及4個龐大的表盤都要進行徹底檢修。同時,鐘樓內部還將安裝電梯等現代化裝置,樓體的銹蝕部分也將接受“手術”。大本鐘迎來大檢修本是一件好事,卻引發了英國人的集體傷感。
自1859年5月第一次鐘聲響起,大本鐘就是英國人的驕傲,甚至是一種精神象徵。尤其是在二戰期間,倫敦遭受了1000多次空襲,“大本鐘依然淡定沉著,傳送著悠遠的鐘聲”。《泰晤士報》這樣評價其對於英國人的意義——大本鐘在英國文化中擁有重要的地位,它篤定的聲音,每天由英國廣播公司的電波傳到世界各地,為英國人指明家之所在,心之所安,尤其是在動亂和戰爭年代,更是無可替代的向心力之所在。
這樣一個“國家心跳”般的存在,曾在前首相丘吉爾和撒切爾夫人葬禮期間暫停報時,也曾于1983年和2007年因維修而兩度長時間靜音,但從未沉寂達4年之久。自從檢修的消息傳出,就不斷有英國議員、媒體乃至鐘錶專家提出質疑,認為如此長的維修時間非常不可思議,連英國首相也直呼“4年太久了”。大量英國民眾通過社交媒體表達對聽不到“倫敦之音”的失落和戀戀不捨。一名英國小學生甚至寫信給英國廣播公司,要求在這段時間讓自己“代替”大本鐘來報時。因為“脫歐”而被撕裂的英國社會,在“不願讓大本鐘長時間沉默”這件事上達到了空前的一致。
更令英國民眾失望的是,大本鐘此時停擺被輿論更多地與停滯的“脫歐”進程聯繫在一起。目前,英國與歐盟的“脫歐”談判陷入僵局,雙方在英國應繳納的“分手費”、公民權利和愛爾蘭與英國邊界等核心議題上僵持不下,英國“硬脫歐”的風險與日俱增。不久前,一則“脫歐”談判或將破裂的消息就令英鎊劇烈震蕩,如果一旦“脫歐”談崩,英鎊、英國原油生産和企業競爭力等都可能受到重挫,後續影響令人難以想像。不僅如此,蘇格蘭問題、聯合政府執政分歧尚待解決,英國經濟增速也在過去12個月降到了4年多來的最低水準……在如此種種“外患內憂”背景下,就不難理解大本鐘停擺緣何令英國民眾反應甚激了。
2012年英國倫敦舉辦奧運會,開幕式上莎士比亞劇作中的一段經典對白傳遍全球:不要害怕,這個島上充滿了各種聲音。現在,大本鐘的“倫敦之音”暫停,伴隨“脫歐”而來的各種雜音卻甚囂塵上,讓英國人如何心安?大本鐘行走多年積下的毛病花4年時間便可完成檢修,英國“脫歐”造成的後遺症,恐怕不是簡單的技術性修補可以治愈的。
待大本鐘4年後再次報時,英國應該已不再屬於歐盟。但願到那時,英國人已重新找到安心之所、國家向心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