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印英法官之爭 國際格局之變

2017-11-23 14:03: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據聯合國新聞中心網站消息,11月20日,聯合國大會和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選出了第5名法官,結束了2017年國際法院的法官選舉。

  英國撤回對格林伍德的提名後,來自印度的班達裏成為唯一的候選人。班達裏在聯大和安理會均獲得了絕對多數票,當選為國際法院法官。  難解的選舉僵局

  總部位於荷蘭海牙的國際法院是聯合國的主要司法機關,其15名法官由聯大和安理會同時選舉産生。法官任期9年,可連選連任。國際法院每三年會改選1/3的法官,即5名法官。

  據國際法院網站消息,11月9日,在第72屆聯大和安理會上,來自法國、索馬利亞、巴西和黎巴嫩的4名候選人勝選,成為國際法院法官。剩下1個席位則由英國的格林伍德和印度的班達裏進行角逐。

  《國際法院規約》規定,法官候選人必須在聯大和安理會上均獲超過半數的絕對多數票後才能當選。格林伍德獲得安理會超過半數的選票,而班達裏獲得聯大的絕對多數票。二人作為現任法官,競爭異常激烈,聯合國此前進行的11輪投票都沒有結果,選舉出現僵局。

  此前在國際法院法官選舉中,這樣的僵局也曾出現過。最近的情況發生在2014年。這些問題最後是由多輪投票來解決的。

  背後的政治博弈

  英國常駐聯合國大使裏克羅夫特就格林伍德退選表示,“佔用安理會和聯合國大會的寶貴時間去繼續進行更多輪的選舉是錯誤的。”他説,“我們自然感到失望,但這是一個競爭激烈的領域。”

  曾任國際法院院長的中國籍法官史久鏞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候選人競選和選舉工作是由政府進行的。法官若要當選,必須倚賴所在國家的支援。

  作為南亞地區的大國,印度近年來一直希望提高其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的參與度,並謀求在聯合國中發揮更大作用。《印度時報》在分析印度全力支援班達裏成為國際法院法官的理由時指出,其中最重要的是想以法官選舉作為一個試金石,對聯合國進行改革,並在其中謀求更高的地位。

  專家指出,在國際法院的選舉中,來自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的候選人,通常都能選上。國際法院裏也總有一名來自英國的法官。

  這次卻打破了這個“慣例”。“喪失法官席位,對英國來説是一個國際政治尷尬。”英國《衛報》指出,有跡象顯示,一些歐盟國家感到沒有必要去繼續支援孤立主義的英國。

  該報認為,印度很有可能成為英國“脫歐”後一個重要的貿易夥伴,這或許是英國做出退選決定時考慮的主要因素。此前印度媒體表示,如果英國利用其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來確保選舉,印度就退出英聯邦。

  變動的國際格局

  鋻於國際法院的國際性,法官選舉為觀察國際政治變化和角力提供了一個特別的視角。

  自1946年國際法院正式運作以來,這是首次沒有英國法官的身影。一些外交官和評論人士認為,這是英國投票決定退出歐盟以來,該國國際影響力減弱的結果。

  英國廣播公司分析表示,這反映了聯合國在安理會之外權力平衡的轉變。代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77國集團一直以來都在爭取更大的影響力,印度的勝利被視為77國集團在安理會中反擊傳統西方大國的巨大成功。

  “任何秩序之變都是實力競爭與博弈的結果。此次國際法院法官選舉中的印英之爭,恰恰是新時代背景下的秩序之爭的一種表現。”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南亞東南亞及大洋洲研究所所長胡仕勝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隨著一大批新興經濟體的崛起,二戰後建立的國際秩序已不能反映當今的國際政治格局。它需要進行改革,以使其更加公平公正,這也更有利於全球治理。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