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挺進航太強國的N件事,你知道嗎?——揭開中國太空探夢新藍圖

2017-11-23 08:30: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北京11月22日電 題:挺進航太強國的N件事,你知道嗎?——揭開中國太空探夢新藍圖 

  新華社記者 陳芳、余曉潔、胡喆

   

  11月5日19時45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兩顆北斗三號全球組網衛星。 新華社發(楊志遠 攝) 

  天宮、天眼、悟空、墨子……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航太領域重大突破被“點名”。航太強國“繪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步入全球組網時代,風雲氣象衛星“家族”又添新丁……十九大後不到一個月時間內,中國航太動作頻頻。面向未來,中國航太將寫下哪些新精彩?

  長征八號首飛、火箭回收使用:中國航太“重大工程”接棒發力 

  航太強國通常擁有先進航太動力、大運載,能夠實施月球採樣返回、火星著陸探測、建設並運作空間站。這些“標誌性”事件背後,展現的是一個國家設計、工藝、材料的先進製造能力和探測器、發射場、測控等多系統協同攻關能力。

  11月16日,中國航太科技集團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發佈《2017—2045年航太運輸系統發展路線圖》,系統規劃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能力建設前景與發展藍圖。

   

  航太運輸系統發展路線圖發佈:2020年長征八號首飛 新華社發 大巢製圖 

  2020年長征八號首飛、2030年左右重型運載火箭實現首飛、2035年左右運載火箭實現完全重復使用、2040年左右未來一代運載火箭投入應用、2045年具備規模性人機協同探索空間的能力……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一院一部總體室副主任秦旭東介紹,此次出臺的路線圖規劃詳細、目標明確,不論是公眾較為關心的太空旅遊、可回收火箭等熱點話題,還是未來的智慧火箭、載人登月、載人登火星等焦點均有涉及。

  為了探索星空的奧秘,一代又一代航太人接續奮鬥,我國已研製成功十余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形成了能夠把衛星、飛船等航太器送到地球任何軌道,具備開展月球和深空探測的運載能力,有力支撐了“載人航太”“北斗導航”和“月球探測”等國家重大工程的成功實施。

   

  《2016中國的航太》白皮書顯示,2011年至今,中國航太事業持續快速發展,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進入空間能力大幅提升。

  國家國防科工局副局長、國家航太局副局長吳艷華表示,中國航太創建60餘年來,取得了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太、月球探測為代表的一系列輝煌成就。隨著未來中國對重型火箭、無毒無污染中型火箭、低成本運輸火箭等關鍵技術的不斷攻關,中國進入空間能力將進一步提升,探索浩瀚宇宙的腳步將越來越快。

  北斗來導航、風雲知天象:太空旅遊還會遠嗎? 

  中國航太越來越強,普通人期待中的太空旅遊還會遠嗎?根據規劃,到2025年前後亞軌道太空旅遊將成為現實。

  在未來,商業固體運載火箭將與液體運載火箭一起,為用戶提供“太空順風車”“太空班車”“VIP專車”等多樣化、低成本、高可靠的商業發射服務,為人類共同探索宇宙提供更加豐富的運載工具。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一院火箭公司總裁唐亞剛介紹,到2035年左右,我國運載火箭將實現完全重復使用,更多的普通人可以乘坐兩級可重復使用運載器遨遊太空,在地球軌道領略太空的浩瀚與地球的絢麗,實現飛天夢想。

   

  11月15日2時3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新華社發(張宏偉 攝) 

  無論是“當驚世界殊”的北斗三號衛星,還是“觀風雲、知天象”的風雲三號衛星,一批“高精尖”的航太技術逐漸“幻化”成便民“福利”:不論身在何方,“北斗”幫你導航;足不出戶,“風雲”幫你知天象;萬米高空的飛機裏上網、打電話也不再是夢想。

  11月15日,我國首臺干涉型高光譜溫室氣體監測儀隨風雲三號衛星順利進入太空預定軌道。這顆“慧眼”不僅能觀測多種大氣成分,還能探測到空氣中二氧化碳百萬分之四的濃度變化,成為科學家研究碳迴圈的利器。在它的誕生地——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五院508所,據了解,從這裡進入太空在軌運作的遙感器“兄弟姐妹”中,它已排行第156名。

  “中國航太早已不只是‘高大上’的代表。”中國航太科工集團董事長高紅衛認為,人民的需要和呼喚,是科技進步和創新的時代聲音。目前,我國已有2000多項航太技術成果惠及國民經濟、百姓生活。

   

  2017年6月9日,參觀者在第二十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産業博覽會上參觀展出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模型。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火星、小行星輪番登場:星空奧秘追問永不止步 

  面向未來,我國航太事業還有許多“大動作”。國家航太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除繼續實施現有項目外,一批新的航太重大工程也將陸續啟動,包括以火星探測、小行星探測、行星穿越探測等為代表的深空探測工程,備受關注的“探月工程”等。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董事長雷凡培表示,到2020年,我國力爭實現在軌航太器數量超過200顆,年發射30次左右,基本達到世界航太強國水準。

  “目前,我國有30%的航太技術指標達到國際一流水準。到2030年,力爭將這一數字提升至60%,躋身世界航太強國前列;到2045年,全面建成世界航太強國。”雷凡培説。

  根據規劃,未來我國的重型運載火箭直徑將接近10米,將使用推力達到500噸的液氧煤油發動機和推力達到220噸的液氫液氧發動機。也就是説,未來我國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將從目前的20多噸提升4到5倍,達到百噸級。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一院科技委主任魯宇表示,到2030年左右,我國重型運載火箭將實現首飛。那時,我們近地軌道百噸級運載能力的重型運載火箭將為載人登月提供強大的支援,也為火星採樣返回提供充足的運載能力。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航太科工集團二院院長張忠陽表示,回顧過往,歷史的天空上,中國航太已寫下無數精彩瞬間;在未來的征途中,中國航太必將以新的成就,標注中國發展的新高度。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