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領航新征程】帶領群眾苦幹實幹 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2017-11-21 13:02:00
來源:光明網
字號

  【十九大代表在基層】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四位十九大代表深入基層宣講時表示——

  帶領群眾苦幹實幹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葉旦旺代表:鄉村振興戰略真是一場“及時雨” 

  光明日報記者 高建進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黨的十九大代表、福建寧德三祥新材股份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技術總監葉旦旺代表説,“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對於我們下黨鄉人民來説如同‘及時雨’。”

  【領航新征程】帶領群眾苦幹實幹 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日前,福建省上杭縣中都鎮軍聯村聚勝家庭農場,李兵(左車)和同鄉李強開著收割機收割晚稻。新華社發 

  11月6日,福建寧德市壽寧縣組織的“宣講輕騎兵”,首場宣講就在下黨鄉開講。在下黨鄉鸞峰橋上的廊屋裏,葉旦旺代表與50多名基層黨員群眾圍坐在一起,結合自己參加大會的切身感受和學習黨的十九大報告的心得體會,向大家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曾先後多次來下黨鄉調研、現場辦公,協調解決當地的建設發展難題。今日的下黨鄉已是舊貌換新顏,成為黨性教育教學基地,獲評中國傳統村落、中國鄉村旅遊示範村,走上了“網際網路+紅色旅遊+鄉村旅遊”的發展之路,農民每人平均收入從1988年的186元增至2016年的11305元。

  宣講活動現場,下黨鄉基層黨員群眾與葉旦旺代表進行了熱烈的交流。下黨鄉下黨村黨支部書記王明祖説:“我們要抓住鄉村振興戰略這一發展契機,利用下黨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把鄉村旅遊搞得更好,讓人們的生活越過越紅火。”兩個多小時的宣講活動中,葉旦旺代表把十九大報告中關於“三農”問題的論述向大家細細道來。他對大家説:“進入新時代,農業農村將是我們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大家一定要擼起袖子加油幹,把下黨鄉建設成為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下黨鄉基層黨員群眾心潮澎湃,紛紛表示十九大報告講到了老百姓的心坎裏,大家對未來的美好生活充滿期待。

  “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走訪基層”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德工作期間親自倡導的工作作風。為弘揚傳承這一優良傳統,寧德市成立了以基層各行各業優秀代表為主要成員的“宣講輕騎兵”隊伍。“宣講輕騎兵”由返鄉創業大學生組成的“田秀才”、民間老藝人組成的“小板凳”等多支有特點、有專長的隊伍組成。截至目前,全市共有50多支“黨的十九大精神宣講輕騎兵”活躍在基層,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把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到基層一線,傳到千家萬戶。

  何健代表:把老百姓心頭事落到實處 

  光明日報記者 王建宏

  “黨的十九大報告在脫貧攻堅、發展教育、養老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有溫度、有力度、惠民生的好政策,這些政策都會體現到鄉親們未來的生産生活中。”日前,在寧夏中部乾旱帶上的中衛市中寧縣徐套鄉大灘川村,村兩委成員和黨員群眾挨挨擠擠坐在村部會議室內,聚精會神聆聽黨的十九大代表、寧夏中衛市委書記何健宣講十九大精神。

  【領航新征程】帶領群眾苦幹實幹 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寧夏同心縣大力發展“多彩産業”,幫助農民增收。圖為同心縣韋州鎮榮振肉牛養殖聯合合作社內工人在幹活。新華社發 

  “習近平總書記3個多小時的報告,被現場70多次熱烈掌聲打斷。其中,講到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時,掌聲尤其熱烈。”何健將報告內容同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切身體會結合起來,用通俗易懂的百姓語言講給鄉親們聽。

  宣講開始前,何健來到中寧縣喊叫水鄉周馬莊子村、徐套鄉大灘川村入戶走訪,了解鄉村産業發展和農民生産生活狀況,併為農村黨員送上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和黨章。“這次既是與大家一起學習交流十九大精神,也是要通過調研,把老百姓挂在心頭的事一件一件落到實處,推動十九大精神落地。”何健對大家説。

  喊叫水鄉和徐套鄉是兩個移民鄉鎮,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均在15%以上。這幾年,通過逐步解決群眾生活和生産用水,加大硒砂瓜種植、發展牛羊飼養繁育等畜牧産業,越來越多的貧困戶“摘帽”,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老百姓想什麼、需要什麼,黨員和幹部就應該怎樣為老百姓辦事。”何健的一席話,在黨員群眾中引起了強烈共鳴。大灘川村65歲的老黨員馬希忠説:“這幾年,我們村村通了公路,吃上了乾淨水。我是個老病號,現在看病有醫保,住院能報銷,加上大病救助,壓力也不太大,我打心眼裏感謝黨的好政策。”

  “黨的十九大提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我們來説,要實現這個目標,首先就要打贏脫貧攻堅戰。”何健結合當地發展實際,向大家詳細解讀了十九大報告中關於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的精神,為基層黨員幹部鼓勁加油。

  徐套鄉鄉長袁進霖對全鄉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要結合當前正在開展的脫貧攻堅工作,我們明年全部解決所有自然村的生活和生産用水問題,保證百姓喝上放心水,十幾萬畝的硒砂瓜也能澆上黃河水。”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宣講結束時,何健鼓勵大家,光有好的政策還不行,還需要大家通過勤勞的雙手,苦幹實幹,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現場響起熱烈掌聲,這掌聲,飽含著對苦幹實幹、創造美好生活的強烈信心。

  于來政代表:“我挑回來的都是沉甸甸的幹貨” 

  光明日報記者 王勝昔 本報通訊員 岳傑

  黨的十九大代表、河南省通許縣長智鎮岳寨村黨支部書記于來政從北京回到家鄉後,第一時間開始在村裏傳達黨的十九大精神,與家鄉的黨員群眾分享參加十九大的心得和感受。

  【領航新征程】帶領群眾苦幹實幹 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河南省平頂山市創新探索出“百畝千頭生態方”種養結合迴圈發展模式。圖為牧業公司員工駕駛農機晾曬乾濕分離後的牛糞,幹牛糞經晾曬發酵可直接作為牛床墊料或還田。新華社發 

  于來政被村民稱為“扁擔書記”,這條“扁擔”一頭挑著上級黨委政府,一頭挑著百姓,給岳寨村挑來了“全國文明村鎮創建先進村”“國家級生態村創建先進村”等一系列榮譽。

  “于書記,你這個老扁擔,這回從北京給我們挑來什麼新實惠?”村民岳勝軍見到于來政,開門見山地問。

  “這回我挑回來的都是沉甸甸的幹貨,裝滿一大筐呢。”于來政説,“從北京回來的路上,我都在想,如何讓十九大精神和咱岳寨村的發展無縫對接?鄉村振興不是一句空話,一定要有精神和産業作為內生動力,産業要振興,首要的是精神先振奮,咱不僅要富腰袋,還要富腦袋,下大力氣解決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談到未來的發展,于來政説,十九大報告裏講“有事好商量”,咱們大傢夥的事大家商量,商量好的事,大家就要埋頭苦幹。下一步圍繞精準脫貧,岳寨村要繼續發展集體經濟,讓貧困戶真脫貧、脫真貧。而且,還要留住藍天白雲,讓岳寨村的蘋果花香傳得更遠。

  于來政誠摯地對鄉親們説:“大家喊我扁擔,我要用十九大精神扎紮實實練好內功,讓基層黨組織更有力,帶領大家在鄉村振興的路上快馬加鞭奮力前行。”

  楊春敏代表:群眾的事就是天大的事 

  光明日報記者 呂慎 俞海萍 張國聖

  楊春敏一邊往社區走,一邊和人打招呼,走到社區議事亭時,聚在她身邊的人越來越多。

  “我們這個社區能出一個黨的十九大代表,我們都很高興。”織著毛衣的社區居民陳治明説,“有一次宣講來了兩三百人呢,我已經聽她講了3場了,很好很實在。”

  楊春敏是重慶市沙坪壩區石井坡街道團結壩社區黨委書記。團結壩社區是一個老舊社區,居民多是原重慶特殊鋼廠的員工,十幾年前重慶特殊鋼廠破産後,這裡一度成為“問題社區”。曾經有位領導來社區調研,被一盆從樓上潑下的水澆成了“落湯雞”,團結壩從此更加讓人“頭疼”,自怨自艾的消極情緒在社區蔓延開來。

  石井坡街道黨工委找到了在市場大潮中乾得風生水起的楊春敏。

  “面對人心支離破碎的團結壩,我作為一名黨員必須站出來,在困難面前有所作為。”共産黨員的初心召喚著楊春敏,她回到團結壩社區當起了為困難家庭辦理最低生活保障的辦事員。

  “只要是群眾的事,再小的事也是天大的事。”楊春敏始終如一的堅持得到了廣泛好評,她被社區居民推選為居委會主任,被上級黨委任命為社區黨委書記。

  黨中央高度重視加強基層黨建和群眾對發展成果的“獲得感”,這給楊春敏在團結壩社區開展工作營造了良好氛圍。她和社區幹部“擼起袖子加油幹”:夏天,他們頂著40多度的高溫清理社區的衛生死角;冬天,他們用鏟子沾著水一點點鏟去路面的苔蘚。在沙坪壩區和石井坡街道的支援下,幾十年的老房子被粉刷一新,老舊管道得到更換,泥土路變成了青石板和水泥地,墻壁上繪製了“老舊印記”“往日時光”“火紅年代”等壁畫,街道又投資建起圍墻、大門、花壇和活動中心,將一棟棟單體樓變成“組合式小區”……社區居民從點滴的變化中看到了希望,疑慮漸漸消散。

  社區黨委的帶頭表率作用感染了所有黨員和群眾。老黨員王朝吉曾經因企業破産一度連交黨費都有情緒,現在卻成了社區工作最積極的支援者之一。

  “黨中央強調從嚴治黨,加強基層黨建,在我們團結壩社區,就能看到這樣的效果。”王朝吉説。

  散開的人心重新聚攏了,楊春敏因勢利導把社區每50戶劃分為一個網格,由居民選出信得過的黨小組長和居民小組長,給每戶居民送去“明白卡”。居民有什麼意見建議,可以直接向黨小組長和居民小組長反映,設區各處現在是“群眾有事有人管”了。

  社區還發動大家輪流值日,“我為大家護一天,大家為我護兩年”,增強社區歸屬感。曾經問題成堆的團結壩社區,一躍成為沙坪壩5個最美社區之一。

  “楊春敏宣講十九大報告,我們都愛聽,過去總覺得中央開大會跟我們老百姓沒什麼關係,聽了宣講後才明白,十九大報告的內容與我們息息相關。比如按照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要求,石井坡街道就規劃了兩個社區公園,每個2000多平方米。這要在以前,這麼寶貝的地方可能又會拿去建房子。”一直生活在團結壩社區的陳治明向記者介紹説,團結壩社區的居民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也更加熱心地傳遞這種獲得感,社區今年有好幾十人像她一樣參加了為山區留守兒童織毛衣的“冬日針愛”活動。

  “基層黨建不是一句空話,它關係到黨的政策能不能落地生根。”楊春敏説,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黨的基層組織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基礎。作為社區黨員幹部,一方面要學習領會各項民生政策,特別是對困難群眾的惠民政策;另一方面要挨家挨戶了解每位群眾的所思所盼,把工作做到他們心坎上。“社區黨組織與群眾聯繫最直接最密切,一定要情係群眾,勇於擔當,為民解憂,為黨分憂。”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