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記錄偉大時代 唱響奮進凱歌——習近平總書記致中國記協成立八十週年的賀信引起熱烈反響

2017-11-10 08:51: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希望廣大新聞工作者堅定‘四個自信’,保持人民情懷,記錄偉大時代,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唱響奮進凱歌,凝聚民族力量,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斷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在中國記協成立80週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代表黨中央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全國廣大新聞輿論工作者致以誠摯的問候。習近平總書記的賀信在全國新聞輿論戰線引起強烈反響。大家表示,要把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轉化為進一步做好新聞輿論工作、開創記協工作新局面的強大動力,以手中的筆墨光影記錄偉大時代,傳播中國聲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新的力量。

  以昂揚的姿態唱響新時代奮進凱歌

  “今天,距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從未如此之近,這個國家和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信仰的光芒和力量。”在中國共産黨成立95週年之際,人民日報刊發《以信仰之光照亮奮鬥之路》這樣寫道。

  因為這一系列報道,人民日報任仲平團隊獲得第二十七屆中國新聞獎特別獎。人民日報評論部副主任張鐵在聆聽習近平總書記賀信後,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的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作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者,我們是幸運的,一個氣象萬千的新時代在我們面前展開。”張鐵説,只有保持奮發狀態與奮鬥姿態,加倍努力、不懈進取,才能在新時代中勇立潮頭,讓黨報評論呈現新的氣象、收穫新的光榮。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國新聞工作者正聚焦聚力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奮力譜寫新時代黨的新聞事業新篇章。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中華大地正上演著一幕幕為美好生活而奮鬥的時代故事,亟待我們新聞工作者去挖掘。”河北廣播電視臺綜合頻率節目部主任戈希庭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聞報道要記錄偉大時代,更需要用心、用腦、用情,不斷提升思考力、發現力。

  “習近平總書記的賀信提出,要把記協真正建設成為‘記者之家’,這是對我們的鼓勵和鞭策。”雲南省記協副秘書長葉茸説,我們要當好“記者之家”的守望者,努力讓每一位新聞從業人員感到“家”的溫暖。

  “作為黨聯繫新聞界的橋梁和紐帶,記協肩負著組織動員廣大新聞工作者堅定不移跟黨走的重要職責。”湖南省記協秘書長簡人衛説,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保持和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團結引領廣大新聞工作者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唱響新時代的奮進凱歌。

  以真摯的情懷書寫人民群眾的奮鬥創造

  雙腳紮根人民,把社會實踐當作最好的課堂,把人民群眾當作最好的老師,才能創作出更多接地氣、有溫度的新聞佳作。

  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記者侯凱笛在駐村蹲點採訪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八家村時,給自己定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認識全村的人。在與村民們共同的生活和勞動中,她深深感到,做一名好記者,一定要用心去感受老百姓的冷暖。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新聞工作者要保持人民情懷。我們做報道,一定要沉下身去,與老百姓真誠交流、交往、交心,傾聽他們的心聲,講好他們的故事。”侯凱笛説,腳沾泥土,胸懷真情,才能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為了講好人民的故事,重慶日報開展“行進中國精彩故事”——“逐夢他鄉重慶人”的全媒體大型人物故事尋訪報道。採訪報道歷時3年、橫跨五洲,行程33萬公里。

  重慶日報社副總編輯姜春勇説,系列報道中500多個人物故事各有不同,相同的是,他們都體現出愛國愛家鄉、崇德向善、自強不息、樂觀開朗,為實現夢想而執著追求的堅定信念。講好這些鮮活的故事,正是為新時代喝彩,為人民發聲。

  保持人民情懷,既要生動展示人民群眾的精神風貌,反映他們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還要用真情幫助困難群眾解決實際問題。

  參與報道安徽宿州宋廟小學“要求受助貧困生出錢請吃飯事件”的中國紀檢監察報社深度報道部副主任黃輝説,作為一名調查記者,有責任讓稿件真實準確、經得起檢驗,發揮輿論監督作用,滿足公眾知情權,維護好老百姓的切身權益。

  以創新融合的傳播方式講好中國故事

  700多天的追尋、1萬多公里的行程,羊城晚報記者王倩發表的幾萬字報道,讓中國青蒿素藥物臨床研究主持人李國橋的故事廣為傳播。

  “這篇報道是以全球化視角挖掘出的中國故事,推動中國方案解決世界問題。”王倩説,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是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提出的要求。我們要提升報道視野和能力,向世界積極傳播中國理念、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在資訊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講好中國故事,需要融通中外話語體系,也需要形態多樣、手段先進的融合傳播方式。

  記錄維護中國釣魚島、南海主權等重大事件,見證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報道黨的十九大盛況……多次黨和國家重大活動的報道經歷,讓中國日報時政部記者張隕璧意識到,靈活運用媒體融合新手段對於提升傳播力至關重要。

  “要深學篤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向四做’要求,用‘四個意識’指導每條融媒體稿件創作,提高報道站位、提升話語權威、擴大傳播影響。”張隕璧説。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關於推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指示,為我們辦好《新華全媒頭條》欄目,繼續深入探索全媒體傳播規律指明瞭前行方向。”新華社總編室融合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錢彤説。

  新華社《新華全媒頭條》全方位體現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相融”,推出了一批兼具“鎮版之作”和“刷屏之效”的融媒體産品,成為首個獲得中國新聞獎特別獎的“融媒體”作品。

  錢彤説,在新時代大幕開啟的今天,我們將不斷把報道觸角向網際網路受眾、年輕受眾延伸,持續推出集思想性、新聞性、藝術性為一體的精品力作,進一步提升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新華社北京11月9日電)

    《 人民日報 》( 2017年11月10日 07 版)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