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編三科教材9月1日起投入使用 新教材帶來了哪些變化

2017-11-10 08:37: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原標題 由教育部統一組織新編的三科教材自2017年9月1日起投入使用—— 使用新教材帶來了哪些變化 

 

  上海市金山區海棠小學一年級新生展示領到的語文部編教材。 新華社發 

  新學期,由教育部統一組織新編的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三科教材在全國中小學起始年級投入使用。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學生、老師、家長感受如何?日前,記者進行了走訪。

  新教材傳達新理念 

  重視閱讀、關注思維的發展,在細微處引導家長、教師,這是新教材傳達的理念。

  晚餐後,收聽網路節目《説文解字》成了小學四年級學生家長蔚華和孩子的新功課。節目中,老師循循善誘:“為什麼‘自’字用鼻子來表示?你自我介紹時肯定指著鼻子説‘這是我’,不會指著其他地方説‘這是我’,對不對?”

  “對!”蔚華的孩子莫莫興奮地用手指點點自己的鼻子。

  作為母親,收聽傳統文化經典已是蔚華生活的一部分。這個學期,她有了新想法——全家一起聽,而這也正源於部編新教材的使用帶給她的啟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新教材突出強調的,吸收需要在生活中一點點積累。”

  在蔚華孩子新學期的課表裏專門留出了閱讀時間,老師告知了閱讀書目,還特別指出,小朋友可以選擇書中的段落自由組合進行表演。晚上入睡前,莫莫總會在自己小屋裏的讀書角拿上自己喜歡的書看上一小會兒。有時,蔚華也會同孩子一起讀上一段。或者,一家三口就書中的某些表述做一下探討。小小的家,有了些許書香味道。

  “中國的語言文字是我們這個民族心靈的聲音。它是有溫度的,有情感的,有靈魂的。讀著這樣的文字,就是在跟我們祖國母親的心靈對話——學生讀什麼樣的書,接受什麼樣的教育,他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接受中國文化的熏陶,他就對中國文化有一種歸屬感,將來不管走到哪,都有一顆中國心。”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校長、語文特級教師翟小寧認為。

  教材的深度體現在思維發展上 

  當初一的孩子們在憧憬與希冀中迎來他們嶄新的中學生活時,作為一位從教近十年的教師,北京市166中學政治教師白傑和孩子們一起面對著教學生涯的“全新”開始。這份“全新”,來自於從這個學期開始使用的《道德與法治》新教材。

  從第一課《中學時代》開始,新教材的編排設計就體現出具體方法技能的學習指導,通過設計開放性的教學過程,綜合運用角色扮演、討論辨析、反思探究等方法,讓學生積極表達、善於思考、習得方法、努力踐行。

  翻開新教材的單元導語、課導語,便會看到富有思想性的設計。如第四單元導語“我是一個生命,我在進行一場生命的旅行。中學生活會有怎樣的風景?”“我是一個生命,我喜歡探索。我的生命從哪兒來,到哪去?生命可以永恒嗎?生命的意義在哪?”

  “每一課內容的展開都包含著一條引領生活經驗的線索:從‘運用你的經驗’開始,把學生的個體經驗作為學習的起點;隨後的‘探究與分享’等活動設計引導學生個體生活經驗得以表達、分享,進而促進個體對自身經驗的反思,通過師生經驗、學生之間經驗的碰撞、共認等促進學生個體經驗的調整、擴展;最後均以‘拓展空間’結束,力圖使教學從課堂延伸到更廣闊的領域。”白傑告訴記者,“新教材也更具有思辨性,在不同的主題上都力爭有所突破,具有一定的思維張力。”

  教材的變化,對基層教師的理論功底提出新的挑戰,對他們教學理念、教育意義等方面的理性思考能力進行著深層次的“拷問”。

  在新學期起始課的教學設計中,白傑會結合孩子們在開學典禮上“假如給我三天黑暗”活動,引導孩子們關愛生命,以對生命的思考切入教材的整體邏輯結構。結合每一單元的話題和觀點,啟發孩子們思考,在話題探究中提升孩子們對國家政治生活基本情況做理性思考的能力,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方法和理性的態度去了解、關心、觸摸自我和社會生活。

  “新教材真正做到了歷史的大課堂觀,把課堂延展到了課後。”北京166中學初中歷史教師郭艷芬説,“新教材每冊書都特別設置一節活動課,比如七年級上冊第21課是‘讓我們共同來感受歷史’。就是想引導學生‘睜眼’關注自己身邊的歷史,讓他們通過多種方式來蒐集資料,從而意識到:我們就生活在歷史當中,歷史就在我們的身邊。”

  “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看得見、落實好,這是教材最根本的特點和優勢。教材為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提供了重要保證。”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成尚榮指出,教材的內容看似比較淺,尤其是小學和初中一年級,但其實教材並不淺,也不是“低幼”。教材的深度不在於知識難度和知識體系,而是在思維發展上,在思維品質培養和思維發展過程中,在學生學習方式變革上,這是教材的一大轉向。換個角度看,教材在呈現方式上是生動活潑的,而在思維方式、學習方式上有一定的深度,教學中應把握好這一點。

  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 

  新學期,在與家長的交流過程中,北京市166中學附屬校尉衚同小學語文教師高婷婷總會聽到這樣的反饋:合理、有意思、感興趣,“語文課本中‘和大人一起讀’板塊激發了孩子們對閱讀的興趣。在不斷與人分享閱讀的過程中,孩子們不僅大大加深了對閱讀內容的理解,而且深深地愛上了閱讀這一活動。慢慢地,孩子們之間也會開始相互分享自己閱讀到的好故事、好歌謠等,並且內容從課內延伸到課外。”

  “家長能給孩子的最好禮物就是陪孩子讀書,讓孩子養成終身閱讀的習慣。”北京市166中學語文教師秦敏一直提倡。早在幾年前,學校就開設了固定的閱讀課,一直在進行閱讀教學的實踐。

  每所學校也都有各自不同的嘗試。廣西師大附屬小學語文教師蕭蘭告訴記者,學校裏有一個小小讀書會,會專門選一個早讀時段邀請父母過來和孩子一起讀書、講故事。每個學生在語文課前也會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來鍛鍊他們的表達能力。

  “注重閱讀是教材的一個亮點。”南京大學教授柳士鎮表示,教材將課外閱讀、親子閱讀、名著導讀引入課堂學習,重視多種閱讀方法的教學,從小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例如小學三年級以上的課文,中學八、九年級的名著導讀,其實就是一個人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無疑可以使學生一輩子受益。

  “現在語文教學的問題是讀書太少。很多學生只讀教材和教輔,很少讀課外書,語文素養無從談起。針對這一狀況,新編語文教材抓住讀書興趣培養這個‘牛鼻子’,努力讓語文課往課外閱讀延伸,往學生的語文生活延伸。”北京大學教授溫儒敏多次表示,要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培養閱讀能力,根本上要讓孩子從小“海量閱讀”,讀些“閒書”,讀些“深”一點的書,可以“似懂非懂地讀”“連滾帶爬地讀”。語文課在精讀精講的同時,還不能“摳”得太死,要教學生各種實用讀書方法,比如快讀、瀏覽、跳讀、猜讀、群讀,還有非連續文本閱讀、檢索閱讀等。書讀多了,語文素養才能真正提升上去。

  “現在學校有了閱讀時間,家裏也營造了一定的氛圍,孩子看似愛讀書了,但吸收效果,閱讀能力還是未知。”不少家長和蔚華有著同樣的擔憂,閱讀方法需要教師的傳授,陪伴需要家長的引導,但在目前情況下,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靳曉燕)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