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謝春濤:如何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

2017-11-05 09:1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些關於歷史方位、社會主要矛盾和基本國情的重要政治判斷,是黨的十九大報告立論的基礎或前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最重要的依據是發展。改革開放近40年來,中國走過了有些國家用100多年甚至更長時間走過的現代化歷程,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跡。經濟得到高速發展,民主法治建設取得長足進步,文化影響力顯著擴大,人民生活水準大幅度提高。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黨的十九大報告的這一判斷,認識到我國社會生産力實現了巨大發展,很多産品的生産能力進入世界前列,國內生産總值居於世界第二位,生活用品短缺狀況已根本改變。在此基礎上,人民溫飽問題已經解決,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而同時,我們還存在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難以完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品質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裡講的“變”和“沒有變”,是辯證統一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指的不是所有社會主義國家必經的初始階段,而是我們落後所決定的特殊階段,這個階段至少上百年。今天,雖然我國的經濟總量很大,但每人平均卻仍處在世界比較靠後的位置,其他不少方面也與發達國家有著較大差距。所以,我國依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依然屬於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

  “變”和“沒有變”,著眼點都是強調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發展。所以,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鬥。

  新時代中國共産黨的歷史使命,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就是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重大時代課題的科學回答。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先用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再用十五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報告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以及軍隊建設、國家統一、外交工作、黨的建設等方面所作的部署,就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具體舉措。這些新思想、新方略、新目標、新部署,都是由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最大發展中國家等重要判斷而來。因此,讀懂十九大報告,必須深入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變”和“沒有變”。

  (原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單位:謝春濤 中央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