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理上網來輝煌十九大】創新全面開放新格局 實現更均衡更充分發展

2017-11-05 09:16:00
來源:央廣網
字號

  涂永紅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財政金融學院教授

  黨的十九大吹響了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鬥號角,規劃了全面建成小康後分兩步走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藍圖。堅持新發展理念,主動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是實現這一偉大事業必由之路,也是解決新時期基本矛盾、實現更均衡更充分發展的必由之路。

  溫故而知新,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由於歷史、文化、自然稟賦存在差異,世界各國擁有獨特的比較優勢。進行自由的國際貿易,通過充分的套利機制,國際市場可以跨境、高效地配置各種生産要素,各國都能獲得程度不同的比較利益和超額收益,增進各國人民的福祉。

  自1978年以來,我國堅持將改革開放作為基本國策,取消絕大多數貿易管制,實現經常賬戶貨幣可兌換,鼓勵直接投資,對外開放度逐漸接近發達國家水準,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貿易已成為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引擎。通過對外開放,引進外資,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我國迅速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技術鴻溝,勞動生産率得到顯著提升。特別是我國加入WTO後,全方位深度融入國際分工和全球價值鏈,充分發揮了廉價勞動力優勢,在外資大規模流入的驅動下,我國很快成為“世界加工廠”,加快了産業升級、工業化和城鎮化步伐。

  擴大開放是我國實現國際産業鏈價值提升的關鍵。儘管我國發展成為全球最大貿易國和第二大經濟體,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30%,但是我國經濟大而不強,要實現我國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根本性轉變,必須堅持敞開大門,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活動併發揮重要的作用,形成全面開放的新格局。通過國內外兩個市場優化配置資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更寬鬆、更有利的環境。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已得到沿線各國的擁護,應該以“一帶一路”建設為抓手,遵循共商共建共用原則,積極開展國際産業合作,充分利用我國的産能優勢、資金優勢、創新優勢,重新塑造我國在國際産業鏈中的地位,邁向高端製造和現代服務業,從而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實現更均衡、更充分的發展,提升我國的綜合實力,在國際經濟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並彰顯力量。

  在全面開放的新格局下,與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相適應的均衡發展,一定是更高水準的供求吻合,是我國與其他國家相互取長補短、互通有無後的供求平衡。鋻於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互為鏡像,這就要求我國保持國際收支總量基本平衡,不斷調整和優化結構,特別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以創新推動科技進步,在高端製造領域、現代服務業形成足夠多的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企業和中國品牌,這是實現中國從全球分工鏈低端走向中高端的必由之路。第二,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重點是建設多層次金融市場,構建高效、服務供給側結構改革需要的投融資渠道、機制和平臺,引導國內外雙向投資,加強財政金融産業政策的協調,發揮投資在打造創新型經濟中的關鍵作用。第三,大力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在互利共贏的前提下,推動人民幣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原油、鐵礦石等大宗商品的計價結算,增加人民幣金融産品,構建更加順暢的人民幣國際迴圈機制,為貿易、投資便利化提供物質基礎,為減少美元匯率波動衝擊、防範匯率風險增添保障。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