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十九大代表王南石:三十年打磨展現"工匠"情懷

2017-11-02 13:22:00
來源:新華日報
字號
  全國優秀共産黨員、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走進南京晨光集團總裝測試部特級技師王南石的辦公室,可以看到他身後櫃子裏密密麻麻擺放著的各種獲獎證書和獎盃。每次聽到“大國工匠”這個稱呼,他總不好意思地擺擺手:“我不過是靠著責任心把點點滴滴的工作做好罷了,算不上什麼‘大國工匠’。我們航太人都有這種情懷,希望做有價值的人。”

  精益求精,本身就是工匠精神的體現。王南石工作中從不放過任何細節,不惜一切代價只為做出品質最好的産品,一旦有問題橫在面前,他便吃不下飯、睡不著覺,30多年來沒出現過一點失誤。

  不久前,一個重要試驗産品在生産過程中出現了問題,技術人員一時解決不了,正在家中做飯的王南石當即扔下鍋鏟趕到現場,帶領工人分析故障原因,不到一小時就將其解決,保證了試驗任務的按時完成。

  航太産品對精密度要求非常高,王南石所從事的裝配工作,誤差必須控制在微米級。1微米即0.001毫米,相當於頭髮絲的四百分之一。拿裝配油泵來説,在溫度、壓力和實際使用工況的作用下,100多個微米級精度的零件組合而産生的累積誤差,會對産品性能産生很大影響,此前就曾因誤差較大在裝配階段出現性能不過關甚至漏油的情況。通常的解決辦法是成組更換零件,但這要求增加備用件,不僅延長了生産週期,還增加了研製生産成本。

  以當時的工藝技術,短時間內難以解決這個重大技術難題。王南石通宵達旦地找資料、做試驗、分析數據,同事們知道他又鉚上勁了。當他終於創造性設計出巧妙的工裝解決該問題時,興奮的笑容難掩眼中的血絲和滿身的疲憊。

  做個能解決問題的技術工人,是王南石的追求。“上班早、下班晚,對他來説是常態。”和他共事20多年的高級技師于天經説。“一點點不到位都可能導致産品出現品質問題,師傅説只要涉及工作就得‘死磕到底’。”王南石的徒弟盛宏亮告訴記者,師傅對生産組裝配時的尺寸要求極高。在有些年輕工人看來,裝配尺寸只要在允許範圍內就可以了,但王南石總嚴格要求:“不能只求及格,而是要求一個最精細、最好的尺寸。”用王南石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説就是,“工人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

  敬業、專注、嚴謹、卓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王南石在生産一線默默精心裝配、檢測、調試,主導或參與完成了30余項技術攻關,撰寫了10余篇技術論文。“航太産品技術難度高、系統整合複雜,不可能像流水線一樣快速生産,國內外都採用人工裝配,對技術水準和生産經驗要求非常高。”王南石説。他的“寶貝”小本子上,密密麻麻記錄著這些年的工作心得和技術經驗。每當遇到技術問題,他便記在小本子上,然後查閱書籍資料、與設計工藝人員溝通,多方尋求解決辦法。

  2011年,王南石牽頭創辦了“技師工作站”,後被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命名為“王南石技能大師工作室”,其創設宗旨是“融入生産,創新創效,培養技能人才”。王南石把多年來積累的經驗手把手傳授給身邊同事,結合生産實際先後編寫了《裝配鉗工基礎知識》《液壓系統基礎知識》《班組管理》《生産管理》等專用教材,以開展“小課堂、微考試”“崗位練兵”等培訓方式,輔導生産一線青年員工和技術骨幹。目前,工作室共有特級技師3名、高級技師3名、技師19名。

  “他幹了設計和工藝技術人員的活兒。”在總裝測試部副主任趙曉軍看來,長期從事一線裝配工作,使王南石解決難題時習慣性地從加工工藝和實際操作兩個層面去思考,促進了設計和工藝優化,提高了航太産品的高精度和可靠性。“王南石和他的工作室成員充分體現了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表面上看是專業技能,其背後是奉獻精神,對所從事職業有一種擔當精神、犧牲精神,不急功近利,不貪圖名利。”

  “把骨幹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楷模”,作為一家有著黨建優良傳統的航太企業,晨光集團公司黨委曾獲“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公司黨委工作部部長朱明告訴記者,通過“建機制、造環境、上平臺、樹典型”,公司營造了優秀黨員成長的良好環境。“以王南石為代表的一批共産黨員,集中體現了信念堅定、勇於擔當奉獻的品質,以及嚴守紀律、嚴慎細實的航太工作作風。未來,我們將培養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四講四有’黨員。”

  “共産黨人是塊磚,哪需要往哪搬”,王南石是這麼説的,也是這麼做的。凡有困難的地方都有他的身影,工作30多年,最讓王南石不能割捨的是生産一線。他曾經被提升到技術管理崗位成為一名幹部,後來領導徵求意見,他又回到車間指導提高生産技術。“只要組織需要,我服從安排。”他説。

  “黨員是面旗幟,我1995年入黨,牢記黨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始終相信團隊的力量勝於個人。如今我已接近退休年齡了,由衷希望用我30多年積累的經驗,帶動、引領身邊的同志為我國航太事業做出更大貢獻。”當選為黨的十九大代表後,王南石感覺肩上的擔子更沉了,希望自己能充分發揮好橋梁作用、模範帶頭作用、民主監督作用、推動作用與促進和諧作用。(吳瓊)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