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美國“通俄門”調查深陷政治鬥爭重圍

2017-11-01 09:17: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美國司法部特別檢察官羅伯特穆勒10月30日表示,3名涉“通俄門”的美國政界人士涉嫌犯罪,而這三人都一度在特朗普的競選團隊中供職。據美媒報道,三人中的一人已經秘密認罪,另二人否認對他們的指控。

  特朗普總統發推特表示,相關指控針對的是涉案人員進入他競選團隊之前的行為,他強調這當中不存在共謀。

  世界輿論紛紛將穆勒的指控看作是“通俄門”的“重大進展”,認為它們比美劇《紙牌屋》中的情節還引人入勝。

  不難預見,隨著穆勒的調查鎖定在具體的人身上,而且已經有人開始認罪,交代之前做了虛假供述,接下來的調查很可能還會有新的“突破”,導致“通俄門”風波越鬧越大。

  美國媒體曾經憑空推測中國的反腐敗是“政治鬥爭”,現在美國才更像是給全世界上演什麼叫真正的“政治鬥爭”。

  首先,特朗普直接質問:“為什麼不把狡猾的希拉裏和民主黨人當作調查重點?”他問的不能説毫無道理。希拉裏刪掉了3萬多封郵件,給“郵件門”做“銷贓”。如果連同她的競選團隊一查到底,恐怕當中會有人“經不起查”,而且説不定就會帶出一連串問題。

  再有,“通俄門”徹查下去,並查出結果,對共和黨不利,而且對特朗普團隊最不利,民主黨則是大贏家。這與美國政治鬥爭的格局基本吻合。這當中既有黨派鬥爭的深刻烙印,又有建制派與非建制派博弈的影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通俄門”調查的政治後果對很多人來説比它的起因顯然更重要。

  穆勒指控第一批的三個人,被廣泛猜測只是剛剛拉開一場大戲的序幕。不管穆勒本人做這件事多麼“專業”,他的調查已經被美國深重的政治鬥爭包圍了,無論他本人是否願意,他都難逃“政治上被利用”的套路。

  實際上,美國社會近年的分裂與對立已經超越了民主所定義的邊界,“通俄門”事件顯示出美國的政治惡鬥有了全新性質。美國的法制失去了超越政治的權威,進一步淪為政治鬥爭的工具。這很可能意味著美國政治今後將面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

  面對成堆的問題,美國至今沒有形成絕大多數人支援的國家路線。特朗普雖然個性鮮明,敢出與傳統對立的政策,但他遭到十分頑強的抵制。現在支援和反對特朗普的力量在全美國範圍內大體是勢均力敵的,這加劇了這個國家方向的不明確感。一個社會這時候最容易把“瞎折騰”當成是有意義的事情。

  美國建制派至今沒有放棄扳倒特朗普的想法,但他們做到這一點或者特朗普把他們徹底擊垮都將很難。由於這兩難,美國似乎在進行一場“南北戰爭”式的全面政治鬥爭,然而令人遺憾的卻是,並沒有一面真正高尚的旗幟在這場惡鬥的陣地上揮舞。這場鬥爭不是讓世界對美國刮目相看,而是大大拉低了世界對美國的尊重。

  當然了,也許黨派等政治鬥爭就是美國推動法治的主要動力,美國要的就是嚴重政治消耗之後所剩不多的那點“正能量”。政治鬥爭永遠在路上,美國對此理直氣壯。

  然而時代不同了,美國通過兜政治鬥爭的大圈子來改革社會的遊戲太昂貴了,很多國家和社會已經玩不起了。所以對美國的負評越來越多,美國人自己的信心也在動搖。經濟社會發展的衰弱與政治鬥爭的走強正在美國形成惡性迴圈,美國能從這種迴圈中突圍嗎?歷史將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