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創新型國家建設體系正加快成型

2017-10-31 08:27: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鞏固戰略支撐 強化第一動力 

  中國創新型國家建設體系正加快成型 

  專家稱,創新驅動發展“大文章”需做好頂層設計,營造良好生態 

  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通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中國正在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天宮、天眼、蛟龍、大飛機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為使我國順利完成2020年創新型國家建設的目標,專家建議,要完善頂層設計,統籌推進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以及高新技術産業化,圍繞激發人的積極性開展工作,為科研人員創造公平、公正、有利於科技創新的生態系統。

  成績 創新驅動碩果纍纍 

  創新型國家是指以技術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核心驅動力的國家,主要表現為整個社會對創新活動的投入較高,重要産業的國際技術競爭力較強,投入産出的績效較高,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在産業發展和國家的財富增長中起重要作用。

  十八大以來,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成果豐碩。除在量子等基礎研究領域取得傲人成績外,在重大工程方面,載人航太、探月、大飛機、蛟龍、超算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我國的超算連續多年排在世界第一,不管是太湖之光,還是天河系列,都位居世界前列。我國在機器人、人工智慧應用以及網際網路、大數據應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作為一家全球領先的幹細胞全産業鏈高新技術企業,過去五年,我們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先後成立‘三站兩院一中心’科技創新平臺,組建了以兩院院士、國家‘千人計劃’等專家為核心的高端科研創新團隊,承擔了50多個國家及省市重大科研攻關項目,獲得授權受理專利500多項,為公司騰飛打下堅實基礎。”廣東省政協委員、賽萊拉幹細胞研究院院長陳海佳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創新不僅讓國家和企業實力顯著增強,而且讓個人得到真真切切的實惠和便利。“我們的許多科技成果和老百姓生活是很貼近的。比如共用單車,整合應用了大量的先進技術,包括智慧晶片、射頻識別、位置服務、電子圍欄、移動支付等。這些東西都是科技的應用。”科技部黨組書記、副部長王志剛説。

  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陳勁深有感觸地表示,“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體系正加快成型,出現一批如華為、阿里巴巴、海爾等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研究型大學建設的步伐也進一步加快,以政府為主導的産學研深度融合體系進一步成熟。”在陳勁看來,創新在基礎設施建設、重大工程項目方面發揮著領先骨幹作用。另外,基於市場機制的開放創新平臺不斷涌現,有效整合了全球創新資源,形成了共用經濟下的顛覆性創新,加快了資訊化、數據科技帶動傳統工業轉型升級的步伐。

  統籌 發展仍需頂層設計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用”五大發展理念,將創新發展擺在第一位。而在十九大報告中,“創新”一詞也出現了50余次,報告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無論是理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已毋庸置疑,世界各國也紛紛出臺政策積極推進創新。但是,將創新的意義提高到這樣的高度,則是獨樹一幟的。”一位長期從事基礎理論研究的科研人士表示。他認為,對我國這麼大體量的經濟體來講,如果動力問題解決不好,要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是難以做到的。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

  而在王志剛看來,為了做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篇文章,首先要有一個頂層設計。因為現在創新已經不是科學家自己在“象牙塔”裏面的事情,而是要和經濟、社會、民生和國家安全緊密結合。新發展理念要求科技創新和國家發展戰略相結合。因此,需要創新驅動發展的頂層設計,體現系統性和有機性,以及對社會經濟發展、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重大支撐和引領。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品質強國、航太強國、網路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發揮基礎研究的源頭創新作用,著力增強原始創新、整合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將極大提高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清華大學教授、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劉靜表示。

  “《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要實施重大科技項目和工程,實現重點跨越,我認為這是我們突破核心關鍵技術的根本保障。”浪潮集團董事長兼CEO孫丕恕此前向記者表示。據他介紹,長期以來,高端資訊技術被西方國家所壟斷。針對這種局面,國家組織了重大科技攻關專項,浪潮承擔了這一“863”重大課題。經過多年努力,浪潮聯合多家單位共同研製成功我國自主的32路高端容錯伺服器,打破了國外品牌在我國金融領域的壟斷。

  改革 營造良好生態環境 

  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創新鏈與産業鏈、資金鏈、政策鏈相互交織、相互支撐,人才的培養和使用貫穿于創新鏈的各環節之中。創新需要發揮好大學、企業和科研院所的主體責任,在實踐中培養和使用人才,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和使用機制,縮短學校教育、科學研究與工業生産實踐之間的距離。

  近年來,我國在引進和培養人才方面投入巨大,一些部委和地區相繼推出了一系列人才項目,形成較為完備的高層次人才支援體系。然而,我國各省份人才分佈不均衡,東部發達地區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遠遠領先於中西部地區。

  為此,要逐步縮小地區之間發展的不均衡性,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橫向和縱向社會性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引導人才向二、三線城市移動,保障中西部地區人才隊伍的穩定性。要提供多層次、廣覆蓋、全方位的公共就業培訓和創新創業服務,促進高校畢業生、轉業軍人、青年農民等群體多渠道就業創業。

  在業內專家看來,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是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破除一切制約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提升勞動、資訊、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效率和效益,強化科技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産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産力對接、研發人員創新勞動同其利益收入對接,增強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

  “政府應該緊緊依靠科技人員,主動服務大學、科研機構、企業等各類創新主體,營造良好的法律、政策、文化、社會的創新環境。”王志剛直言。他透露,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時間很緊,重大的改革舉措有100多項。下一步將圍繞激發人的積極性開展工作,為科研人員創造公平、公正、有利於科技創新的生態系統。(記者 鐘源)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