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人民網評:“兩委”選拔,標注新時代的政治智慧

2017-10-27 17:0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聚焦黨的十九大系列評論之十二

  人民網評:“兩委”選拔,標注新時代的政治智慧

  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肩負著8900多萬黨員和13多億人民重托的新一屆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紀律委員會正式誕生。圍繞376名中央委員、候補委員和133名中紀委委員的人事安排,有這樣三組數據受到關注:中央委員平均年齡57歲,大學以上學歷的佔98.1%;兩委提名555人,差額46人;成立46個十九大幹部考察組,平均每省約談1500人次。這三組數據彰顯了新一屆“兩委”的結構合理性、程式正當性和選拔科學性,體現了中國共産黨在選人用人上的政治智慧。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做到‘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必須有一個堅強的中央領導集體。”習近平總書記堅強有力的話語指明瞭“兩委”的重要意義。作為黨和國家事業的領導機關和執紀問責的核心機構,新一屆“兩委”不僅要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在決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還要著眼于自身能力建設,在永葆純潔性、先進性的同時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偉大工程。

  從這個意義上講,選什麼樣的人,用什麼樣的幹部,事關幹部隊伍建設,事關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堅持黨管幹部原則,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堅持事業為上、公道正派”“堅持正確選人用人導向,匡正選人用人風氣”,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以“五個堅持”指明瞭新時代選人用人的要求,明確了好幹部的標準,為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提供了根本遵循。“政治不過關一票否決”“廉潔問題零容忍”……這個要求貫徹到“兩委”選拔全過程,一批政治強、懂專業、善治理、敢擔當、作風正的領導骨幹脫穎而出。

  西方學者貝淡寧將中國的制度定義為“政治尚賢制度”,認為這樣的制度能夠“選拔能力超群、品德高尚的人作為領導者”。雖然不是對中國政治最準確的把握,但貝淡寧看到了中國在選人用人上的制度優越性。從成立由習近平總書記擔任組長的十九大幹部考察領導小組,到出臺《關於認真做好十九屆“兩委”人事準備工作的意見》;從46個考察組採取“四大步驟”對31個省區市和124個單位進行考察,到黨代會以民主投票的方式差額46人確定最終名單……新一屆“兩委”選拔集中體現了黨的領導和發揚民主的有機結合,集中體現了黨的意志和全黨意願的高度統一,有品質、講實效的民主贏得全黨全國人民的信賴。

  將制度優勢轉化成政治優勢,選人用人上的科學性合理性恰恰是新時代推進黨的建設的具體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要以“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為主線。這個主線貫穿在“兩委”選拔全過程。正是因為對純潔性的強調,“骨頭不硬、見風使舵、愛惜羽毛、當所謂開明紳士、不敢擔當的,一票否決”;正是因為先進性的要求,“政治上立不住的,不列入考察;廉潔上有瑕疵的,不列入考察;能力上不突出的,不列入考察。”可以説,新一屆“兩委”的選拔夯實了高素質專業化的幹部隊伍、健全了黨和監督制約能力,為新時代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埋下奠基石、澆築頂梁柱。

  96年前的嘉興南湖,代表全國50多名黨員的12名代表宣告了中國共産黨的成立。透過近百年的歷史雲煙,今天擁有8900多萬黨員的世界第一大政黨經過了各種風浪的考驗,更加朝氣蓬勃。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領下,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將從藍圖變為現實。

[責任編輯: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