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時代@所有人|網民讀】矢志改革讓獲得感實實在在

2017-10-26 19:59:00
來源:環球網
字號

  “變則通,不變則壅;變則興,不變則衰;變則生,不變則亡。”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更加自覺地投身改革創新時代潮流,堅決破除一切頑瘴痼疾。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抓住什麼、推進什麼。回望過去的五年,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共出臺1500多項改革舉措,釋放出了多重民生紅利。

  簡政放權,更有秩序感。大道至簡,有權不可任性。簡政放權是深化改革的“馬前卒”,簡除煩苛、禁察非法,通過“管”“放”“服”改革,5年來累計為企業減輕負擔20000多億元。@所有人,當審批長跑成了“短途接力”,當“辦證多、辦證難”大大改善,你是否會為再也不用被審批、辦證折騰而歡欣?啃政府職能轉變的“硬骨頭”,做簡政放權的“減法”,做加強監管的“加法”和優化服務的“乘法”,在創新政府管理上破難題,這場“改革趕考”給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秩序感。

  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脫貧之戰,既承載著人民之福,也凝結著民族之夢。@所有人,當看到還有同胞吃不飽穿不暖,你是否會感覺到揪心疼痛?當看到貧困山區孩子沒學上,或者上學要翻山越嶺,你是否會為之傷感落淚?不斷出臺的改革舉措,就抬升了“底線”刻度,讓社會更加溫暖。2016年,1000多萬貧困人口實現了脫貧。5年間,更是有5564萬人擺脫貧困,相當於平均每3秒就有一人跨過貧困線。困難群眾看到了幸福的明天,綻開了笑顏,我們的社會暖意更濃。

  “莫道桑榆晚,最美夕陽紅”。我們都有老去的一天,對待老年人的態度,也體現著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所有人,你是否也曾為父母的養老發愁過?是否也曾想過自己的將來?我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讓老年人安享晚年,就是改革關注的重點之一。比如説,中央深改組會議就兩次審議《關於制定和實施老年人照顧服務項目的意見》,推動出臺《關於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品質的若干意見》。

  改革惠民生,共用增福祉。秉持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增進人民福祉自始至終也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2012年增長44.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33.3%,年均實際增長7.4%。@所有人,不妨回想一下這5年來的點點滴滴,是否也覺得生活水準和生活品質一直在不斷提高?是否有了越來越豐富的精神食糧?其實,隨著網際網路的不斷普及,電商就富了人們的口袋,網路也富了人們的腦袋。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深化改革就是利益和資源的重新調整,要把更多的利益留給老百姓,讓老百姓感受到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所有人,你是否曾因戶籍問題而犯難?是否為在農村的孩子的教育牽腸挂肚?是否為補辦身份證四處奔波?5年來,隨遷子女“異地高考”、身份證跨省異地辦理、“網約車合法”、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大處著手、小處見效,惠及民生的改革舉措密集出臺,既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拓展了新空間,也讓我們擁有了改變命運、人生出彩的機會。

  改革是永無止境的探索,發展是未有窮期的實踐。當前改革已經到了一個新的重要關頭,推進改革的複雜程度、敏感程度、艱巨程度,一點都不亞於三十多年前。有人就感慨,過去中國的改革之難,如同航母在硬幣上調頭;而今天中國的改革之難,如同擺放一塊塊針尖大小的拼圖。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更加自覺地投身改革創新時代潮流,堅決破除一切頑瘴痼疾”,堪為對改革的再加碼。“最後一公里”,往往決定著改革的成色。@所有人,處此大有作為的新時代,我們就應“擰成一股繩,鉚足一股勁”,呼喚改革、投身改革、見證改革,以新進展、新突破、新成效釋放更多民生“獲得感”。(作者是環球網特約評論員)

[責任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