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篇章

2017-10-26 17:55:00
來源:理論網
字號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行動指南,必須長期堅持並不斷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提出,翻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篇章。

  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基於發展著的中國實際的成果

  中國共産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看問題,想辦法當然也是馬克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講的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尊重規律,實事求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通篇貫徹的就是馬克思主義的這一基本原理,透徹分析我們所面對的物質世界,認識客觀實際,根據客觀實際尋找規律性,形成思想,指導實踐。

  目前我們面對的最大客觀實際就是在新時代中國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這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當前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我國發展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戰也十分嚴峻。從國際局勢來看,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局部衝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從國內情況來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效顯著,但也面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情況依然存在等問題。

  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經濟上保持中高速增長,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國內生産總值增長到80萬億元,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數字經濟等新興産業蓬勃發展;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糧食生産能力達到1.2萬億斤;2016年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41.2%。人民生活不斷改善,貧困發生率下降到4%以下;就業狀況持續改善,城鎮新增就業年均1300萬人以上;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超過經濟增速,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

  雖然我國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不少進展,但“實現富民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社會發展依然存在薄弱環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發展品質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準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社會文明水準尚需提高;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全面依法治國任務依然繁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強;意識形態領域鬥爭依然複雜,國家安全面臨新情況;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進一步落實;黨的建設方面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

  在綜合分析國內外環境,深入清醒地認識中國的基本情況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黨的建設規律的基礎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創造性運用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僅是對中國實際真實反應的結果,而且是成功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結果。體現了習近平作為馬克思主義者的理論勇氣和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運用能力;凝聚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解決中國問題過程中的智慧,是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最新理論成果。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運用對立統一規律的成果。既要堅持國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統籌外部安全和內部安全、國土安全和國民安全、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國家安全制度體系,加強國家安全能力建設,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又必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正確義利觀,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一方面,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另一方面必須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作有效的制度體系,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既要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也要毫不動搖鼓勵、支援、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還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主動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不斷壯大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

  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堅持適度原則,既要重視量的積累,又要適時促成質的飛躍。“從現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體現了我們要不失時機促進飛躍,在量變積累到一定階段的關鍵時期,一定要把握好時機。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國發展條件,從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紀中葉可以分兩個階段來安排。第一個階段,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那時,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準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第二個階段,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那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更是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對從建成全面小康,到實現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品質互變規律的運用和品質互變過程的完美描繪。

  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通過發展我們已經成功地上了一個臺階;當前和未來我們的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絕不能以環境等為代價。因此,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要求: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産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這是對片面追求GDP的否定,也是在中國經濟發展已經取得了偉大成就的基礎上對建設新的文明,生態文明的肯定。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與之相對應的方法論要求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我們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長期鬥爭實踐中,創造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形成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這一觀點,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的必然要求。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保證人民當家作主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字裏行間都是人民、人民當家作主,始終把人民放在第一位。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相互辯證關係要求我們重視社會意識的反作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要求: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必須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自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完善堅持黨的領導的體制機制,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必須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有機統一,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和道德素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出了: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牢固樹立共産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還指出: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支撐。必須全面貫徹黨領導人民軍隊的一系列根本原則和制度,確立新時代黨的強軍思想在國防和軍隊建設中的指導地位,堅持政治建軍、改革強軍、科技興軍、依法治軍,更加注重聚焦實戰,更加注重創新驅動,更加注重體系建設,更加注重集約高效,更加注重軍民融合,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依據當前中國的實際情況,依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做了全面的謀篇佈局,確保了正確的意識形態對社會存在的正確的推進作用。

  (作者: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

[責任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