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共用豪車倒下共用單車清場 共用經濟是否風口已過

2017-10-26 10:00:00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共用風口下的創業焦慮

  本報記者 董禹含 孫奇茹

  共用經濟的創業浪潮,在經歷了一年多的瘋狂之後迅速降溫。昨日,主推豪車共用的運營平臺EZZY正式發佈致用戶公告,表示已終止平臺服務,開展清算工作。與此同時,哈羅單車、永安行也確認合併,開啟共用單車第二梯隊抱團取暖的盤整步伐。

  共用豪車倒在起跑線上

  “很突然,很無奈。”一位EZZY內部員工告訴記者,23日晚間,公司創始人兼CEO付強召開員工會議宣佈“公司解散”。

  昨天,EZZY致用戶的公告表示,正在處理後續事宜,將“確保清算清償工作合法合規地順利完成,盡全力保護用戶的利益。”

  “每天寶馬奧迪換著開”,這句廣告詞,讓很多人記住了EZZY。但進入10月份,就有用戶發現EZZY平臺有些奇怪,可供使用的車輛急劇減少,還有用戶表示無法正常退押金:“2000元的押金,從9月23日開始申請退款,已經整整一個月了!”

  EZZY解散之突然讓人驚訝。據悉,EZZY于2016年3月正式上線運營,只在北京地區運營,車型以寶馬i3、奧迪A3等高端車型為主,重點在三里屯、國貿一帶投放,“拉風”的車型吸引了很多白領關注。EZZY稱陸續投放了500多輛車,但對於其宣稱的10萬註冊用戶而言,想找到車無異於“大海撈針”。不少用戶吐槽,車太少,使用太不方便。

  相對於共用單車,“共用豪車”燒錢壓力更大。但一度風光的EZZY倒在了500輛的起步級門檻上,還是大大出乎人們的預料。半個月前,付強還自信地表示,要做共用汽車行業的“綠巨人”。

  EZZY的車輛均為從租賃公司租賃,需要繳納較高的租金。不同於其他共用汽車公司在網點取還的模式,EZZY是在北五環、東五環、西四環、南三環內的運營區域內隨意取還,用戶取車時産生的停車費平臺可以報銷。這些就産生了高昂的日常運營、保養維修、停車等費用。即便如此,“共用豪車”的平均客單價仍為70元左右,普通用戶還是難以接受。

  數據顯示,共用汽車行業總體註冊企業約為340家左右,實際運營約為35家,運營車輛55000輛。其中大致分為三類企業,第一類是TOGO途歌、EZZY等網際網路創業公司,第二類是car2share、華夏出行等主力車企旗下企業,第三類是Gofun出行等傳統租賃企業轉型而來。

  共用單車首現合併案例

  共用汽車麻煩纏身之際,共用單車影影綽綽的合併緋聞也終於成真。昨日,哈羅單車、永安行共用單車業務確認合併。激烈競爭的重壓下,共用單車第二梯隊開始抱團取暖。

  前日晚間,永安行在官網發佈新聞披露,其參股公司江蘇永安行低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低碳科技”)與哈羅單車母公司上海鈞正網路科技有限公司簽署了合併協議,低碳科技買下鈞正科技100%股權後,雙方業務將進行合併。永安行表示,本次交易完成後,將進一步增強低碳科技在共用單車業務的市場競爭力。

  同一時間,哈羅單車創始人楊磊向公司員工發出內部郵件稱,此次合併後,自己將出任新公司CEO。合併後,公司的實際業務由哈羅單車團隊負責。據獵豹大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在共用單車領域,哈羅單車在共用單車APP排行榜上位列第三,永安行位列第五。此前,永安行的“聯姻對象”一度風傳為小藍單車。

  作為共用單車行業的後來者,哈羅單車成立於2016年3月,去年11月正式在杭州上線運營,後來則避開ofo、摩拜的鋒芒,主要在二線城市佈局。

  今年下半年,共用單車加速“清場”的言論成為主流。6月,悟空單車宣佈退出共用單車市場,成為業內首家倒閉的企業。同月,摩拜收購由你單車的消息在市場上傳出,但後來被否認。此後,3V bike因車被偷光被迫倒閉、町町單車創始人跑路押金難退、小鹿單車因政策監管暫停運營,無不牽動著市場的敏感神經。

  “對於沒有獲得資本加持的其他二、三線共用單車企業而言已經沒有退路,如果不擁抱變化,選擇合併或被合併抱團取暖,被市場洗牌加速離場或成為它們的最終結局。”一位共用單車從業人士評論。

  追不上風口的創業焦慮

  “創業太累了,想做一個與世無爭的人。”國慶節前被股東以“管理能力不足”而罷免的前酷騎單車CEO高唯偉,面對媒體已經顯得心灰意冷。

  與他有著同樣感受的創業者不在少數。相比早些年可以十年埋頭做一件事的創業,如今的創業,更多是追逐風口的故事。“一兩年風口就過了,來不及成長的公司,迅速被淘汰。”一位中關村的多次創業者告訴記者,雖然創業大環境比以前更好,但創業者心態普遍更加焦慮。

  以共用經濟為例,儘管共用汽車、共用單車、共用充電寶等領域,都有不少企業面臨停運、倒閉危機,但共用經濟是否真的風口已過?創業者、投資人都要細細思量謹慎決策。

  “共用經濟的龐大需求依然還在,尤其在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符合未來消費趨勢。”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城市交通室主任程世東認為,目前共用市場上出現的企業危機,並不是市場競爭的結果,而是企業造血能力差,獲益空間較小導致。

  業內人士判斷,在共用經濟領域,沒有一家企業能夠靠規模完全壟斷市場,因此目前的競爭還遠未進入淘汰賽。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