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來自人民 習近平問計於民

2017-10-21 08:28: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編者按:“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我們的黨來自人民、服務人民,從誕生之日起就把“人民”鐫刻在自己的旗幟上。從梁家河一路走來的四十多年間,習近平始終以百姓之心為心。執政為民是他首要的政治品格,不變的理想情懷。

  央視網消息:2017年10月19日,北京。黨的十九大貴州省代表團討論正在熱烈進行:代表們從十九大報告説起,脫貧攻堅、教育醫療、基層黨建……從發展的道路方向,到實踐的落地措施,他們的話題起了一茬又一茬。

  討論聲、掌聲、笑聲交織——這是來自基層的最真實的聲音。

  數小時過去,有一個人始終坐在他們中間,耐心聽著、仔細記著、不住地回應著。

  這個人就是習近平總書記。

  2017年10月19日,習近平同志參加黨的十九大貴州省代表團討論。這是遵義市播州區花茂村黨總支書記潘克剛將一幅鳥瞰村子新貌的照片送到習近平面前。習近平起身接過照片,邊看邊稱讚:“這是風景畫,很漂亮!”

  2017年10月19日,習近平同志參加黨的十九大貴州省代表團討論。這是遵義市播州區花茂村黨總支書記潘克剛將一幅鳥瞰村子新貌的照片送到習近平面前。習近平起身接過照片,邊看邊稱讚:“這是風景畫,很漂亮!”

  這樣的場景,浙江舟山的碼頭工人見過、北京的滑雪少年見過;寧夏的回族老人見過,小崗村的“種糧能手”也見過。

  “群眾的實踐是最豐富最生動的實踐,群眾中蘊藏著巨大的智慧和力量。”“拜群眾為師”是習近平始終如一的執政底色。

  從把脈定向的政治殿堂,到蘊含著樸素智慧的田間地頭,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把“問計於民”的政治智慧與民本情懷寫在了廣袤的中國大地上。

  尊重人民智慧 問出真情實感

  “近平回來了!”2015年2月13日,陜西省延川縣梁家河村的梁有昌老人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早早起身等在村口。40多年前,習近平來到這個渭水之濱的陜北小村插隊:“當年鄉親們教我生活、教我幹活,使我受益匪淺。”從一個什麼都不會的十五六歲的孩子,到為“百姓做些好事”的大隊黨支部書記,習近平説:“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個有大學問的地方。”

  正是這座小村的山山峁峁溝溝畔畔,正是與這裡的父老鄉親共同生活的日日夜夜,奠定了他始終尊重人民群眾智慧的思想底色。

  2014年2月13日,習近平在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梁家河村看望村民,並就老區脫貧致富進行實地調研。

  2014年2月13日,習近平在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梁家河村看望村民,並就老區脫貧致富進行實地調研。

  帶著這份情感,習近平走出梁家河,一路走到河北正定,再到福建寧德,直至成為掌舵時代航船的大國領袖。

  歲月崢嶸,情懷如初,他從未忘記“放下架子,甘當群眾的小學生。”

  “領導幹部的身子俯得越低,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就被舉得越高”。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推動全局發展的戰略性視角出發,把“充分發揚民主、調動基層的積極性”擺到更高的位置。

  “在人民面前,我們永遠是小學生,必須自覺拜人民為師,向能者求教,向智者問策;必須充分尊重人民所表達的意願、所創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揮的作用。”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週年座談會上,習近平表達了要始終堅持發揚優良傳統,堅持“問計於民”的決心。

  “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無不來自人民群眾的實踐和智慧。”在深改組第七次會議上,他這樣説。

  “出臺政策措施要深入調查研究,摸清底數,廣泛聽取意見,兼顧各方利益。”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時,他指出。

  “要堅持開門搞活動,讓群眾大膽提意見、評頭品足,特別是對群眾提出的一些具體問題,能夠解決的要抓緊解決,一時解決不了的要耐心細緻做好解釋工作,需要上級決策或制定政策的要及時反映。”在河南省蘭考縣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他再三強調。

  ……

  在習近平看來,真正的智慧源於群眾。只有善於傾聽,做個“好聽眾”,與群眾交心,多聽取群眾的意見或建議,才能在“不同意見”中開闊視野、明晰思路。

  發揮群眾作用 問出發展方向

  “他開座談會喜歡聽真話、聽實情,不提前安排人,也不提前打招呼”。許多在河北正定縣與習近平工作過的老幹部,到現在都能清晰地回憶起當年那位年輕、“接地氣”的縣委書記。

  為了聽到最真實的意見與聲音,習近平在擔任正定縣縣委書記時,很少待在機關,要麼騎著一輛舊自行車跑在鄉下,要麼在大街上支起一張桌子,與群眾面對面交流。

  也正因為廣開言路、廣納良策,正定縣實現了經濟騰飛,在1984年實現了工農業總産值、農民每人平均收入等九項指標比1980年翻一番。

  30餘年間,習近平的身份在變,但他邁向基層的腳步,卻未曾停止。而當下的中國,正在大力轉變發展方式,奮力突破結構之困。發展要有新突破、改革要有新局面,該從哪使勁、向何處發力?破解難題,智慧還是來自群眾。

  十八大以來的5年間,習近平調研考察的腳步,已經遍及全國近30多個省區市,社區、鄉村、企業、學校、部隊都留下了他躬身俯察的足跡。

  “習總書記到林區看望林業工人了!”2014年春節前夕,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沸騰了。冒著零下30攝氏度的嚴寒,習近平來到阿爾山市伊爾施鎮林業棚戶區。在這裡,他聽取了關於阿爾山林區全面停伐、面臨轉型的情況彙報,他深情地説:“歷史有它的階段性,當時砍木頭是為國家做貢獻,現在種樹看林子也是為國家做貢獻。”

  2014年1月26日,習近平冒著零下30多度的嚴寒,來到地處邊陲的內蒙古阿爾山市伊爾施鎮看望生活在林業棚戶區的群眾。

  2014年1月26日,習近平冒著零下30多度的嚴寒,來到地處邊陲的內蒙古阿爾山市伊爾施鎮看望生活在林業棚戶區的群眾。

  提起2016年4月和習近平總書記的那次暢談,安徽省鳳陽縣農技推廣中心主任徐德明仍津津樂道。在小崗村高標準農田示範點的麥田間,習近平總書記向徐德明提出了不少專業問題。“土地流轉、農田整理、種植品種、畝産量、病蟲害防治、糧食收購等方面,都問到了,都是農技人員關注、農民關心的問題。”在徐德明看來,總書記在農業生産方面非常有研究。

  同年7月,習近平第三次來到“疾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區。在涇源市姚磨村,當地的種植大戶羅軍向總書記提出,“想更好了解市場需求”。聽完他的意見,習近平現場做出回應:“防範市場風險,既需要經營個體敏銳把握,也需要政府加強服務,尤其要做好資訊服務工作。”

  ……

  《尚書》雲,“好問則裕,自用則小。”這5年間,習近平親身徵詢于宇下,虛心問計于百姓。所問之事,看似微小零碎,但將它們串聯起來:從轉方式、調結構到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從脫貧攻堅到加強民生保障,無一不與他治國理政的大略方針相契合。

  “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面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十九大報告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目標和舉措: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週期健康服務、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

  這些政策靶向明確、擲地有聲,每一條都來自於廣泛深刻的調研,回應人民最真實、迫切的訴求。我們堅信,只要有民心民智民力的聚集,只要堅持基層探索與頂層設計的良性互動,新時代的民生圖景,一定會更加波瀾壯闊。

  政策靶向明確 問出成果實效

  “問計於民”的本質,就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的認識論。在習近平總書記以身作則帶動下,十八大以來的五年,全國各級黨員幹部、政府機關上下同欲,積極踐行“問計於民”,從人民中汲取治國理政的智慧和力量,推開了一幅中國改革發展多姿多彩的時代長卷。

  在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鎮東單前村村委會議室,一場特殊的“扶貧問計會”正在舉行:辦公桌上擺著5個玻璃瓶,每個瓶子上分別貼著“路”“醫”“學”“水”“電”的字樣。扶貧幹部給每位村民發了一顆花生米:“你覺得當前制約咱們村發展的問題是什麼,你覺得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就把花生米投到哪個瓶裏。” 這樣的“扶貧問計會”,村裏一年開了10多次,困難群眾紛紛叫好,覺得自己的意願得到了最大的尊重。

  今年5月22日,交通部發佈了一份關於共用單車的意見徵求稿。近幾年,各色共用單車迅速風靡城市,在解決“最後一公里”出行難題的同時,單車圍城、監管空白、騎行安全等問題日益突出,群眾的反應和意見很多。而把這份意見稿公布於眾,向全社會徵求管理辦法,正是“替民作主”到“讓民作主”的施政理念轉變。

  7月12日,一位杭州市民在城市建設陳列館填著一份關於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的調查問卷,他的身後,是優秀規劃方案的展覽現場。據主辦方介紹,杭州市建委舉辦了這次活動,是為了最大程度地集納民意、汲取民智,讓群眾智慧在城市治理中發揮作用。

  ……

  問計於民,問的是“計”,求的是“行”。

  這五年各項民生事業欣欣向榮:司法改革保證了“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環保舉措劍指環境污染,全面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高招改革調控教育資源分配,提升教育品質、保證教育公平;醫療改革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社會保障制度提升每一位公民的安全感……這樁樁件件,正是制定政策時“問計於民”、尊重民意的最好實踐回應。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又一次把人民的意願、人民的利益提到了至關重要的位置與高度。要實現這些願景與藍圖,千難萬難,問計於民就不難。只要讓群眾的智慧和實踐匯聚成推動改革奔騰向前的浪潮,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一定能走得更自信、更從容、更堅實。(文/樊帆)

[責任編輯:楊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