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國際機構緣何紛紛點讚中國經濟 中國金融運作穩定風險可控

2017-10-17 10:1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字號

  原標題:中國金融運作穩定風險可控——國際機構緣何紛紛點讚中國經濟系列評論之二

  近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第四次上調今明兩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至6.8%和6.5%,一些國際知名投行近期也紛紛上調了對中國的經濟增長預期。

  近年來,我國保持貨幣政策穩健中性,根據市場需求和預期變化,在保持市場流動性基本穩定的同時,把主動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防範金融高杠桿帶來的風險,抑制資産價格泡沫,引導資金“脫虛向實”,推動金融機構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穩中向好證實了我國貨幣金融政策的有效性。

  對內來看,穩健貨幣政策、金融穩健運作支撐我國經濟穩中向好。上半年,我國GDP增速達6.9%,下半年有望繼續保持;同時,我國進出口快速增長,經常賬戶盈餘將繼續收窄,財政收入穩步增長,物價水準保持穩定。在“三去一降一補”的背景下,我國經濟增長的結構和品質不斷改善,經濟轉型取得了積極進展。

  今年前三季度,金融對實體經濟保持著較大的支援力度,我國新增人民幣貸款11.16萬億元,同比多增9980億元,超出市場預期;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5.67萬億元,同比多增2.21萬億元,增速較為平穩。

  雖然市場上降準的聲音不斷,但貨幣政策仍然保持定力,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緊。如果在此時“大水漫灌”,會加劇經濟結構扭曲,導致物價、資産價格過快上漲等一系列“不良反應”;反之,如果貨幣政策過快收緊,將不利於達成穩增長的目標,容易加大經濟下行壓力。

  結合外因分析,我國貨幣政策同樣須保持定力。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主要經濟體復蘇勢頭強勁,如美歐等國就業水準創下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新高。在此背景下,IMF等國際組織對今年的全球經濟增長向好信心充足。然而,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復蘇情況不一,貨幣政策走向分化,也給我國貨幣政策帶來了挑戰。

  我國在制定貨幣政策時,不僅要考慮到美歐等國貨幣政策變化帶來的溢出效應,同時還需要考慮我國貨幣政策對其他國家帶來的影響。如美國貨幣政策收緊的同時,俄羅斯、巴西等國仍然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我國貨幣政策一方面要應對部分經濟體貨幣政策走向緊縮帶來的全球流動性下降;另一方面還要避免我國貨幣政策變化對其他國家産生較大的影響。因此,在保持穩健同時加強預調微調是當前我國貨幣政策的理性選擇。

  穩健也並不意味著一成不變。貨幣政策的側重點在不同時段和不同條件下有所不同,在保持穩健總基調的同時,會根據形勢變化預調微調、靈活把握。正如央行有關負責人所説,在經濟過熱的時候及時“踩剎車”,存在過快下行風險的時候適當“加油門”。

  在貨幣政策保持穩健的同時,當前,我國把主動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防範金融高杠桿帶來的風險、抑制資産價格泡沫。我國因城施策,採取了一系列抑制房地産泡沫的措施。今年一季度,金融監管機構引導金融機構加強對表外業務的風險管理,嚴控同業、銀行理財、委外等業務,引導資金更多地投向實體經濟,嚴控期限錯配和杠桿投資。與此同時,針對資本市場、保險公司等,監管層強化了一系列風險防控措施要求,成效已經顯現。

  9月30日,中國人民銀行宣佈將從明年起對普惠金融實施定向降準。隨後,有人質疑這是否代表中國貨幣政策轉向。實際上,對普惠金融實施定向降準政策並不改變穩健貨幣政策的總體取向,反而是對金融機構的一種正向激勵機制,有助於促進金融資源向普惠金融傾斜,優化信貸結構,本質上是一種結構性政策。我國貨幣政策仍將堅持穩健基調不變。10月12日至13日,央行行長周小川出席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時就強調,中國將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並不斷綜合施策,補短板、去杠桿,警惕並防控影子銀行、房地産市場泡沫等風險。

  接下來,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將繼續引導我國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平穩適度增長,為經濟穩定增長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陳果靜)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