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百名外國人看中國:專訪歌德學院北京分院院長柯理博士

2017-10-13 16:32:00
來源:中國日報網
字號

  

  雖然了解中國、能説中文、甚至生活習慣變得中國化的老外越來越多,但能稱得上“中國通”的外國人還是相當罕見的。而歌德學院北京分院院長柯理博士就是其中一員。

  出生於1971年的柯理博士曾在慕尼黑和成都攻讀漢學,中文對他來説,早已跟母語沒有太多區別。而且,他的專業是中國文學史,即使在中國也屬冷門,博士論文是晚清文學方向。

  畢業後,柯理博士曾經在慕尼黑大學的亞洲學系教授漢學,與此同時繼續他對中國電影和文學的研究。他甚至還出版過一本關於中國作家蘇童的專著《重新詮釋中國:蘇童作品中過去與現代的關係》。

  2005年增至2010年,柯理博士又在歌德學院北京分院工作,2016年被任命為院長。近期,他于北京接受《中國日報》專訪,暢談中國傳統文化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記者(以下簡稱記):歌德學院的一個重要任務是促進德國與所在國的文化交流。那麼你們是如何理解“文化交流”這個概念的呢?

  柯理(以下簡稱柯):在我看來,文化交流更多的是把不同國家同一行業的人組織在一起,這樣他們能互相了解對方在做什麼、做得如何。在藝術行業,尤其如此,比如我們會組織電影行業和劇場行業的從業者以及藝術家不定期交流。

  這個時候,我們作為文化機構,主要作用就是提供平臺,讓他們有機會互相展現、也互相了解對方國家的文化。

  記:文化機構組織交流,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問題?

  柯:文化交流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對於雙方關係的長期投資。我們在組織文化交流的時候,一般是抱著服務者的心態,讓藝術家當主角,我們負責聽他們怎麼説,並儘量滿足他們所需要的。

  正如我説的,在文化交流中,文化機構主要作用就是一個平臺,是為不同國家的文化傳承者提供一個互動的空間。

  記:我注意到歌德學院是以德國偉大思想家、詩人歌德命名的。這是不是説明,你們很重視傳統文化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柯:當然。回頭看看自己的傳統文化、看看自己的根,總是很重要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並不是傳統文化博物館,並不是要把傳統文化封存起來。

  我們要做的是,應用傳統文化解決今天遇到的問題。傳統文化的偉大之處並不在於年代的久遠,而在於對今天遇到問題的參考意義。

  記:那麼你覺得中國應當如何弘揚自己的傳統文化呢?

  柯:中國有著相當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有著很多著名哲學家、藝術家、詩人,而他們的思想、作品又都千姿百態。中國現在有孔子學院,沒準哪天還能開一個莊子學院(笑)……我認為,傳統文化有很多方面,他們的意義在於給今天一個不同角度的思考,讓我們更好地解決今天遇到的問題。

  記:那麼你如何看待中國的文化自信呢?

  柯:這個我們可以在日常接觸到的中國藝術家身上看到。他們的教育經歷、背景、從事的藝術形式都不一樣,但他們都明白自己身上共同的文化。比如,中國的戲劇,無論是崑曲還是京劇,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肢體語言特別豐富,這是與德國,甚至整個西方的劇作都不同的。

  如果一個人了解自己的傳統文化,那他自然就會很自信,因為他知道自己從哪來,知道自己的根在哪。

[責任編輯:盧佳靜]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