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習主席帶領我們強軍”系列網評之八:高奏“犁”與“劍”的時代交響

2017-10-03 21:18:00
來源:中國軍網
字號

  作者:伍正華 何 荷

  軍民融合發展作為一項國家戰略,關乎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既是興國之舉,又是強軍之策。——習近平

  9月14日,一篇“抗震神器”的網文刷屏。

  陜西渭南市大荔縣實驗小學剛剛竣工的每一棟教學樓下面,都加裝了一種神秘的建築部件——“隔震支座”,可抵消地震80%左右的能量。

  這項“牛科技”到底什麼來頭?原來,這是一款典型的軍民融合産品,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利用火箭發動機原理研發。據悉,該集團80%的收益來自於民品。

  軍民融合向未來,神州處處傳佳訊。

  今年,第二艘航母順利出塢下水,C919客機完成驚世首飛,“蛟龍”號成功挑戰馬利亞納海溝,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再添新星,“嫦娥五號”奔月征程穩步推進……

  (一)

  古往今來,“犁”與“劍”,演繹著永恒的歷史變奏;富國與強軍,合奏出一個民族走向強盛的激昂樂章。

  2017新年伊始,中央政治局會議的一條重磅消息引發關注:成立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習近平擔任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主任!

  中外媒體紛紛跟進解讀,“標誌性事件”“里程碑意義”成為相關報道的高頻詞。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軍民融合的戰略機遇期,也是軍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過渡、進而實現跨越發展的關鍵期”。

  認識與實踐一次次躍升,源自習近平博古通今的大視野、高屋建瓴的大智慧。

  我國首艘軍民兩用半潛船。(資料圖)

  恩格斯説,許多力量融合為一個總的力量,就造成一個新的力量。富國與強軍,發展與安全,猶如兩部轟鳴的引擎。

  “大炮”和“黃油”、“劍”與“犁”,都是民族復興不可或缺的根基。現代國防安全,本質上是靠國家整體實力支撐起來的大國防體系安全,由此決定了國防和軍隊建設必須走軍民深度融合發展之路。

  能否把握好發展與安全的黃金分割點,關乎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放眼世界,美國、俄羅斯等大國紛紛在科技領域軍民融合上加大戰略投入,力求在激烈的國力比拼和軍事競爭中掌握先機、贏得主動。

  近年來,我國軍民融合發展成績不俗,但有三組數據仍不容忽視——

  第一組數據2000:130000。統計顯示,目前我國有130000家民營高新技術企業,只有2000多家進入軍工行業。

  第二組數據30%:80%。我國主要領域的軍民融合度僅在30%上下,而西方發達國家這一比例高達80%以上。

  第三組數據15%:40%。由於歷史原因,我們的國防科研成果轉化率目前僅在15%左右,而發達國家則達40%。至今,我國尚有多達3萬項國防智慧財産權在“沉睡”。

  推進軍民深度融合,不僅是大勢所趨、形勢所迫,更有著巨大潛力、廣闊前景。

  (二)

  思深方益遠,謀定而後動。

  往哪融?融什麼?怎麼融?面對一系列重大課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給出了答案,照亮了前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軍民融合”成為習近平在每年全國兩會上必談的話題。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在軍隊一次次重要會議上、在深入部隊和地方的調研視察中……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習主席運籌當前與未來,精心擘畫軍民融合發展宏偉藍圖,親自推動構建軍民融合發展科學體系,一系列管全局、管根本、管長遠的重大決策部署相繼落地。

  2015年3月1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時強調,深入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努力開創強軍興軍新局面。(資料圖)

  2013年,習近平指出,要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努力形成基礎設施和重要領域軍民深度融合的發展格局。

  2014年,習近平強調要“努力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

  2015年,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關鍵之年。3月12日,習近平在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上明確提出,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國家戰略”短短四字,聲如春雷。習近平把軍民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是從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既是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的深邃洞察,也是對順應世界軍事發展大勢、轉變軍隊建設發展方式的清醒認識。

  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把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作為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發展理念的戰略之舉,作為構建中國特色軍事力量體系的必然選擇。

  2016年3月,中央政治局通過了《關於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意見》,明確新形勢下軍民融合發展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和基本原則,部署基礎、産業、科技、社會服務等8大領域統籌建設重點任務,為走開中國特色軍民融合發展路子提供了基本依據和重要遵循。

  兩個月後,中央軍委頒發了《軍隊建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更加注重軍民融合”被“高亮劃出”。

  2017年1月22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設立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習近平任主任,3名中央政治局常委任副主任,這樣高規格配備超乎尋常,表明打破軍民融合體制機制壁壘的堅定決心。

  軍民融合、協同創新。2017年初春,習近平在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時強調,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深厚土壤,推動軍民科技基礎要素融合,加快建立軍民融合創新體系,為我軍建設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2017年6月,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要求各有關方面在“統”字上下功夫,在“融”字上做文章,在“新”字上求突破,在“深”字上見實效。

  習近平一系列軍民融合發展的重要論述,如催戰響鼓,如鑿冰重錘,如引路明燈,廓清思想迷霧,破除發展桎梏,指明前進方向。

  (三)

  打通“楚河漢界”,軍地雙方受益。

  2016年金秋,在京舉辦的第二屆軍民融合發展高技術成果展,見證了我國軍民融合科技創新的歷史性一幕。習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展覽現場觀看實物、聽取講解、詢問情況。水下機器人、無人舟艇、雲數據加密技術等一系列高新技術成果,接受了“最高檢閱”。

  千川匯海闊,風好正揚帆。中國航太從篳路藍縷中走來,依靠走軍民融合之路,突破了許多技術壁壘,眾多尖端技術也不斷轉為民用,反哺社會經濟。

  備受矚目的航母軍港建設是軍民深度融合“巨系統”工程的案例之一。幾年來,艦載武器裝備維修需求,推動著當地資訊技術、新材料、智慧裝備製造等産業的轉型升級;軍事技術人才需求,推動著當地教育資源的整合、升級;航母后勤保障需求,推動著當地農業向現代、高效農業轉變……一個投資超過800億元的軍民融合高科技企業園區拔地而起,許多人走下漁船、服務航母,實現了創業和致富的夢想。

  國防動員是軍民融合的重要形式和橋梁,是打贏未來戰爭的國防潛力。軍地多家單位聚力攻關,探索新路,對國防動員涉及的物資、技術、保障人員等重要軍民通用資源進行統一編碼,以滿足資訊化戰爭快速、有序、高效實施國防動員對社會資源利用的要求。不僅如此,未來將實現官兵飲食保障社會化、商業服務社會化、醫療保障社會化,一長串的清單還包括子女教育、家屬就業……越來越多的地方資源為國防和軍隊建設服務,向作戰和非戰爭軍事行動保障延伸。

  向深度融合邁進,新型人才方陣站上新舞臺。今年年初,由北京大學專家教授組成的10人教學代表團風塵僕僕來到空軍哈爾濱飛行學院。這所飛行學院,擔負著中國空軍轟炸機、殲擊機飛行人才培養重任。軍地院校雙方就前期聯合辦學的成效交換意見,研究2017年聯合辦學計劃,一批批飛行員將坐進北大課堂。這是人才培養領域軍民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

  融則兩利,合則共贏。放眼北京、湖北、四川等全國多地,數十個國家級軍民融合産業基地掛牌運轉,越來越多的企事業單位享受到軍民融合發展帶來的巨大戰略紅利,從“要我融合”到“我要融合”,企業的參與度越來越深、主動性越來越強。

  陜西西安,全市從事軍品科研生産的企事業單位數量,由2010年的60多家增加到現在的近300家,配套産品涉及諸多軍兵種。

  湖南長沙,2005年至2016年長沙市GDP增長了513%,成為11年來全國增長最快的城市,軍民科技協同創新和軍民融合産業發展功不可沒。

  鑄劍為犁,犁礪劍鋒,劍犁合璧。在陸軍、在海軍、在空軍、在火箭軍、在戰略支援部隊、在武警部隊,新型高技術武器裝備競相涌現、加速列裝,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

  軍民融合,富國強軍,惠兵利民。在東部沿海、在西北內陸、在南國水鄉、在東北老工業基地、在中原大地,軍民融合産業遍地開花、生機勃發,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實現新突破……

  2017年5月5日,上海浦東機場,我國自行研製的C919“大飛機”騰空而起。

  同一天,閻良試飛中心,國産大型戰略運輸機運—20“胖妞”正式“試水”,劈出高達數米的“巨浪”。

  這也許是一種巧合,但可以肯定,這樣的巧合會越來越多,必將匯聚起富國強軍的磅薄力量!

[責任編輯:扶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