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農村義務教育營養改善計劃受益學生達3600多萬人

2017年03月02日 15:25:58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3月2日電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教育部今日發佈關於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情況的報告。報告指出,截至目前,全國共有29個省(京、津、魯單獨開展了學生供餐項目)1590個縣實施了營養改善計劃,覆蓋學校13.4萬所,受益學生總數達到3600多萬人。

  報告介紹,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以下簡稱“營養改善計劃”)啟動實施五年來,試點工作取得重要進展。一是加大資金投入,補助標準不斷提高。二是推進食堂供餐,就餐條件不斷改善。三是切實加強監管,保障食品和資金“兩個安全”。四是促進公開公示,努力打造陽光工程。五是擴大地方試點,推進貧困縣全覆蓋。

  報告介紹了營養改善計劃實施以來的主要成效:試點地區農村學生上學餓肚子、吃涼飯現象基本消除,學生營養健康狀況得到顯著改善,身體素質得到明顯提升,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影響深遠,成效顯著。

  一是受益學生覆蓋面廣、人數規模大。截至目前,全國共有29個省(京、津、魯單獨開展了學生供餐項目)1590個縣實施了營養改善計劃,覆蓋學校13.4萬所,受益學生總數達到3600多萬人。全國超過1/2的縣實施了營養改善計劃,超過1/2的義務教育學校提供營養餐,近1/4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享受營養膳食補助。

  二是學生營養狀況確有改善,社會反響良好。營養改善計劃主要包括學校食堂供餐、企業供餐和家庭托餐三種供餐模式,截至目前,全國實行食堂供餐的試點學校比例達到71%,國家試點縣達到76.6%(比2012年提高了近20個百分點)。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連續四年(2012—2015年)的跟蹤監測表明,試點地區學生每天吃到三餐的比例由2012年的89.6%上升到2015年的93.6%,貧血率從2012年的17.0%,降低到2015年的7.8%,營養不良問題得到緩解,學生學習能力有所提高,缺課率明顯下降。

  三是對試點地區發展起到了有效帶動作用。實施營養改善計劃,有力地支援了教育事業發展,解決了貧困學生在校吃飯問題,減輕了貧困家庭的經濟負擔。同時,不少地方一方面鼓勵試點學校就地取材,另一方面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建設農副産品生産基地,帶動了當地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支援了縣域經濟的發展。

  報告還提到了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規範管理問題。個別地方招標不到位,食材品質得不到保證;資金管理不嚴,擠佔挪用、虛報人數套取補助的情況偶有發生;執行標準不嚴格,供餐內容單一,影響了營養改善的效果。二是食品安全問題。營養改善計劃食品採購鏈條長、環節多,縣級食品安全監管人員有限。部分試點地區沒有將運轉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保障,不能按照標準配備工勤人員,臨聘人員流動性大,缺乏專業營養膳食知識,也給食品安全帶來較大隱患。三是教師負擔加重。基層學校普遍反映,學校供餐後,教師要組織學生用餐,用餐後學生留在校園,教師負有監護責任,個別人數較少的農村學校,教師要輪流為學生做飯,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教師的工作量和責任。

  報告表示,“十三五”期間,教育部將會同中央各有關部門、地方各級政府精準施策,落實責任,確保安全,切實把營養改善計劃這項民心工程辦好,造福更廣大貧困地區的中小學生。一是大力推動學校食堂供餐。二是抓住“兩個安全”不放鬆,確保學生“舌尖上的安全”,確保國家營養膳食補助“每一分錢都吃到學生嘴裏”。三是建立責任落實長效機制。進一步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充分發揮發改、財政、衛生計生、食藥監、質檢等部門作用,形成工作合力。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