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擔當

2017年03月02日 15:21:14  來源:光明網
字號:    

  光明日報記者 余曉葵 馮蕾

  春色慾來時,先散滿天風雪。

  從2017年的初春回望21世紀以來的全球社會,我們在安享全球化帶來的繁榮與希望時,內心似乎也從未像今天這樣充斥著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猶疑與困惑。

  希望來自發展: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以其強勁的發展勢能,重塑著世界發展路徑。

  困惑源於日益增多的挑戰和風險:金融危機陰雲未消,戰亂衝突時有發生,恐怖主義、難民危機、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在更深層面,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揮之不去,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滯後於時代發展的步伐,帶動數十年繁榮盛景的經濟全球化遭受一部分人的質疑,貿易保護主義、民粹主義在一些西方發達國家迅速蔓延。

  “我們從哪來、現在在哪、將到哪去?”國家主席習近平不久前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出的醒世之問,是關乎人類命運的根本性問題,需要國際社會以足夠的智慧和勇氣來面對。

  中國,正以負責任大國的擔當引領世界前行方向的思考,擘畫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之路。

  積極引導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中國主張

  古往今來,安危相易。

  2月21日,世界銀行發佈研究報告顯示,2016年全球貿易遭遇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最低增速:全球貨物和服務貿易增速在1.9%至2.5%區間。

  陷入經濟衰退的一些發達國家紛紛採取保護主義措施,曾被奉為圭臬的投資與貿易自由化政策開始受到質疑,區域經濟一體化呈現排他性、封閉性、碎片化發展態勢。

  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怪現象:一些曾長期享受著全球貿易自由化紅利的西方國家,如今卻成為擔憂全球化的主體。

  在世界經濟下行期,發達國家的增長和分配、資本和勞動、效率和公平等矛盾逐步凸現,一些國家的政黨和政治人物為了迎合民意、贏得選票,就會扯起保護主義旗幟,高喊反對經濟全球化的口號,到處找“替罪羊”,把民眾注意力從國內引向國外。“一些西方國家以自身政治和戰略利益來影響全球化路徑、衡量全球化成果,成為全球化困境的主要原因。”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程恩富説。

  程恩富指出,對全球化發展方向的爭論,關係到我們對人類共同命運的抉擇。逆轉全球化趨勢,人為切斷各國經濟的資金流、技術流、産品流、人員流,無異於因噎廢食、揚湯止沸,最終自損自傷。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國發展環環相扣,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協調合作是必然選擇——習近平主席的主張得到了眾多國家領導人的認同。

  有人形容,在今天的全球治理中,中國正扮演著四重角色:利益攸關方、關鍵行動者、議程設計人和變革領航員。“這其中包含價值理念、制度設計在內的治理思路。”全國政協委員、中聯部原副部長艾平説。

  在實踐方面,中國提出以共商、共建、共用為原則的“一帶一路”倡議,設立亞投行、絲路基金等開展國際金融合作。3年多來,“一帶一路”倡議已得到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響應支援,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合作協議,“一帶一路”的朋友圈正在迅速擴大。中國企業對沿線國家投資達到500多億美元,一系列重大項目落地開花。2016年,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20多個國家累計投資超185億美元,為東道國創造了18萬個就業崗位;

  在理念方面,中國強調正確的義利觀,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超越民族國家和意識形態的全球觀,正引領經濟全球化從困頓徘徊中走上光明大道——

  2016年金秋,在中國杭州,習近平主席和出席G20峰會的各方嘉賓就加強政策協調、創新增長方式,全球經濟金融治理,國際貿易和投資,包容和聯動式發展等議題達成許多重要共識,讓世界經濟從杭州再出發;

  在秘魯利馬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強調,我們要認識和把握自身發展和外部環境的互動變化,捕捉新機遇,定位新角色,創立新優勢。同時,全球化也提出需要深入研究的新問題,我們要積極引導經濟全球化發展方向,著力解決公平公正問題,讓經濟全球化進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增強廣大民眾參與感、獲得感、幸福感;

  在瑞士達沃斯,習近平主席提出,我們要主動作為、適度管理,讓經濟全球化的正面效應更多釋放出來,實現經濟全球化進程再平衡;我們要順應大勢、結合國情,正確選擇融入經濟全球化的路徑和節奏;我們要講求效率、注重公平,讓不同國家、不同階層、不同人群共用經濟全球化的好處。

  從杭州、利馬到達沃斯,習近平主席以宏闊的歷史視角和富有遠見的辯證思考厘清了人們對全球化效應的認識,堅定了各國對全球化前景的信心,彰顯了“中國擔當”和“中國自信”——來自中國的理性聲音正在成為時代主旋律。

  天下大勢之所趨,非人力之所能移也。

  經濟全球化的進展必將與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演變互為因果、借力偕行,如同兩條奔騰不息的江河,終將匯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潮。

  創新全球經濟治理的中國方案

  2月10日,聯合國社會發展委員會第55屆會議協商一致通過“非洲發展新夥伴關係的社會層面”決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首次被寫入聯合國決議中。決議敦促各方進一步促進非洲區域經濟合作進程,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等便利區域互聯互通的舉措。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

  在經濟全球化進程遭遇逆全球化寒流,憂懼惶恐侵蝕人們信心的時候,中國貢獻愈發醒目和帶有溫度。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24次出訪,足跡遍及五大洲51個國家——以開放包容的胸懷擁抱世界,以自身發展帶動人類社會共同進步,就事關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提供中國方案,展現了攜手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境界與擔當。

  ——中國發展的新理念,正在引領國際社會破解世界發展難題的思路,為全球經濟治理提供中國藥方。

  回顧去年親身參與B20峰會的難忘經歷,全國人大代表、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對習近平主席在B20峰會開幕式上的演講記憶猶新。

  孫丕恕説:“更多的中國印記,更多的中國元素,成為峰會成果的重要特點。中方主導提出的G20智慧創新倡議、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完善全球投資政策環境等倡議,得到了國際工商界的廣泛支援。”

  習近平主席在多個場合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刻內涵,從“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到“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從樹立和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到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理論,一系列被實踐所證明的科學思想不只成為中國改革創新的引領,也為世界經濟復蘇貢獻了“良方”。

  ——中國發展的新實踐,為世界經濟走出迷霧點亮了一座燈塔,為全球經濟增長作出了中國貢獻。

  這是一份來之不易的成績單:

  2016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97個年度重點改革任務均已完成,各方面共出臺419個改革方案,主要領域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主體框架已經基本確立。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長期以來我們孜孜以求的結構性調整正在發生:第三産業撐起GDP半壁江山,成為穩就業的重要因素;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4.6%,實現了新世紀以來的最高水準。手機訂餐、網上約車、共用單車……“網際網路+”讓很多過去不敢想、想不到的事情變得觸手可及,打開了夢想空間,激蕩著前所未有的增長活力。

  中國宏觀經濟的積極變化也給世界帶來新機遇——據統計,在去年全球直接投資大幅下降的情況下,中國吸引外資近1260億美元,同比增長4.1%。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年均在30%以上。2016年,在世界經濟疲弱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增長6.7%,位居世界首位,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針對全球氣候變化和生態創傷,中國主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破解轉型難題,在全球氣候治理中彰顯中國擔當。

  2016年11月4日,一個讓多年參與氣候談判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難以忘卻的日子。

  這一天,牽動世界神經的《巴黎協定》終於生效,成為全球氣候治理史上的里程碑。回顧協定達成、簽署、生效、落實,每一步都伴隨著焦灼與艱難。解振華説:“在推動《巴黎協定》生效的過程中,中國不只在説,更在做。”

  2016年,中國預計鋼鐵、煤炭去産能分別超過6500萬噸、2.9億噸,這是對全球氣候治理作出的重要貢獻。從森林蓄積量看,2015年中國增加到151.37億立方米,提前實現了2020年目標。通過建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十二五”以來中國政府累計投入了5.8億元人民幣,為小島國、最不發達國家、非洲國家及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實物和設備的援助……

  “中國將繼續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百分之百承擔自己的義務。”今年1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日內瓦向全世界鄭重承諾。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主席對“生命共同體”的倡導,在治國理政新實踐中不斷豐富的中國智慧,正推動國際社會攜手同行。

  寄予人類命運深情關懷的中國理念

  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

  利在一時固謀也,利在萬世者更謀之。

  “天下大同、和而不同”的中國智慧,“以義為利、舍我其誰”的中國擔當,正在為世界造就新機遇。中國領導人在改革開放新階段形成的新發展理念,已成為世界開拓改革路徑、破解發展難題、尋求和平穩定的精神財富,並正在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四梁八柱”。

  ——發展需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中國成功的經驗,也必將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重要啟示。

  放眼全球,仍有7億多人口生活在極端貧困之中,這是當今世界面臨的最大挑戰,也是一些國家社會動蕩的重要原因。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擁有的財富量超過其餘99%人口財富的總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發展空間不平衡亟待改變。

  改革開放30餘年,將近7億中國人擺脫貧困,減貧成就舉世矚目。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5年估算,中國對全球減貧事業的貢獻率達到了76%。今天,中國正在新一輪減貧攻堅戰的進展中收穫溫暖與信心——中國向全世界作出了承諾,確保到2020年完成貧困人口一個不落下的目標任務。

  開放、共用的理念體現在務實行動之中。

  這些數字在世界名列前茅:1950年至2016年,中國在自身長期處於發展中水準的情況下,累計對外提供援款4000多億元人民幣,實施各類援外項目5000多個,舉辦11000多期培訓班,為發展中國家在華培訓各類人員26萬多名。

  在全國政協委員、長江大學副校長鄭軍看來,樹立和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是適應當代中國國情和時代特點的政治經濟學的重要內容,不僅有力指導了我國經濟發展實踐,而且為世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範式和思路。

  ——改革需要建立更加公平的全球治理規則,以更廣闊的歷史視野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長效制度保障。

  “理念引領行動,方向決定出路。縱觀近代以來的歷史,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目標”。

  “我們要推進國際關係民主化,不能搞‘一國獨霸’或‘幾方共治’。世界命運應該由各國共同掌握,國際規則應該由各國共同書寫,全球事務應該由各國共同治理,發展成果應該由各國共同分享”……

  新年伊始,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演講中系統地闡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演講過程中響起了30多次熱烈掌聲,引發各國共鳴。

  致力於建立更加公平的全球治理規則,G20杭州峰會制定了《二十國集團全球投資指導原則》,這是全球首個多邊投資規則框架,填補了國際投資領域的空白,對促進二十國集團從危機應對向長效治理機制轉變具有里程碑意義。

  “多邊投資規則的制定不會一蹴而就,但開啟這個進程本身,就具有重要意義,可能為投資領域建立一個WTO式的多邊機制奠定基礎。美國曾經在20世紀90年代推動這一目標的實現,但最終沒有成功。這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規則制定的重大收穫。”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李巍説。

  ——政通人和是改革發展的基礎保障,和平穩定、公正平等的國際環境方能讓人類命運的航船長風破浪。

  和羹之美,在於合異;上下之益,在能相濟。

  “不能這邊搭臺、那邊拆臺,要相互補臺、好戲連臺”“水漲荷花高”“獨行快,眾行遠”“吹滅別人的燈,會燒掉自己的鬍子”“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在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倡導中,“協和萬邦”“兼善天下”的中華傳統價值與主張和平共處、互利共贏的中國外交一脈相承,交相輝映。近年來,習近平主席提出“公平、開放、全面、創新”的發展觀,“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共商、共建、共用”的全球治理觀,“義利相兼、以義為先”的正確義利觀,堅定主張“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堅定主張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理念和中國價值正在為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中國對方向的選擇,正在影響並決定著人類未來。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就是我們共同的夢想:讓文明差異成為“和羹之美”,讓國家之間構建開放共贏的“朋友圈”,而不是以鄰為壑的“盟友圈”,絕不是沉醉於你贏我輸的零和遊戲。

  和平與發展,始終是全人類的共同願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聯通共建和平共贏發展的世界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中華民族展現出大胸懷、大擔當、大作為,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之路矗立起一座照亮前程的燈塔。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