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什麼大事讓習近平連續牽掛三年?

2017年02月28日 09:35:01  來源:新華社
字號:    

  原標題:站在時代的潮頭,築造歷史性工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謀劃指導京津冀協同發展三週年紀實 

  天安門廣場向南40多公里處,已經封頂的北京新機場主航廈主體結構,猶如一隻金鳳凰展翅高飛。

  俯瞰京津冀,一幅以密布環繞的高鐵、城際鐵路、市域鐵路、高速公路為骨架,呈多節點、網格狀的交通網藍圖正徐徐鋪開,猶如一顆巨鑽熠熠生輝。

  這裡是極具發展潛力的城市群:京畿重地,瀕臨渤海,攜攬“三北”,面積21.6萬平方公里,承載1億多人口,是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這裡是區域發展難啃的硬骨頭:既有大城市病的困擾,又有區域發展差距懸殊的困惑,資源環境超載矛盾嚴重,老大難問題亟待破題。

  迎難而上,探尋突破路徑,這是一種厚重的歷史擔當;

  放眼長遠,功成不必在我,這是一份博大的胸襟氣魄。

  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到北京市考察工作。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召開座談會,在講話中提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國家戰略。

  3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高瞻遠矚頂層設計,穩紮穩打全面實施,京津冀這方熱土日新月異,正在書寫中國區域發展的當代傳奇,築造著引領時代新發展的歷史性工程。

  著眼全局發展的戰略舉措——大思路、大佈局:走出一條內涵集約發展的新路子,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新的增長極 

  “京津冀協同發展意義重大,對這個問題的認識要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專題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彙報。 

  北京,這座世界名城,擁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60多年的建都史。

  時光步入21世紀,這座有著2000多萬人口的超級城市,一個以首都為核心的龐大城市群,如何譜寫新的發展輝煌?

  這是歷史的追問,這是時代的課題。

  2014年2月25日,北京市規劃展覽館迎來一位特殊的參觀者——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

  約1小時25分的考察中,習近平總書記觀看了介紹北京建城史、建都史和北京城市變化情況的專題片,認真了解北京地理環境、規劃佈局、功能定位、發展變化等情況。在考察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詳細詢問百姓居住環境、空氣品質、生活狀況等。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問題切中要害,立足當前,著眼長遠。

  第二天,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專題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彙報,強調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要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紮實推進,加快走出一條科學持續的協同發展路子來。

  一個著眼中國未來發展大格局的戰略謀劃呼之欲出。

  京津冀,涵蓋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和河北省11個地級市,人口超過1億,GDP佔全國的十分之一以上。三地本應依靠政治、經濟、文化等一系列資源共用,可以實現一加二大於三的效果,然而現實並非如此:

  一面是發達的中心,一面是落後的腹地。京津兩地過於肥胖,大城市病突出,周邊中小城市過於瘦弱,特別是河北發展與兩地呈現“斷崖式”差距,河北每人平均GDP是京津兩市的40%左右,每人平均收入是兩地的一半,教育投入只及北京的三分之一。

  一面是問題交織,一面是難以獨善其身。資源環境承載超限,三地水資源短缺,地下水超採問題突出,三省市年均超採量佔全國的三分之一。霧霾頻發,大氣污染成為全國最突出的區域。

  這既是全國諸多城市群存在症候的一個縮影,也是區域不均衡發展的一個縮影。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正是新形勢下引領新發展、打造新增長極的迫切需要。

  “區域協同發展,是中國經濟發展長期追求的一個目標,問題尚沒有根本解決。”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説,通過京津冀協同發展,可以實現重點突破,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釋放新的增長動力,給全國帶來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大戰略需要理清大邏輯。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十分關心京津冀協同發展問題。2013年5月,他在天津調研時提出,要譜寫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京津“雙城記”。2013年8月,他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發展問題時,又提出要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

  此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京津冀協同發展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解決好北京發展問題,必須納入京津冀和環渤海經濟區的戰略空間加以考量,以打通發展的大動脈,更有力地彰顯北京優勢,更廣泛地激活北京要素資源,同時天津、河北要實現更好發展也需要連同北京發展一起來考慮。

  深思熟慮下,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構想在總書記心中越來越清晰。在2014年2月26日的會議上,他強調指出,大家一定要增強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自覺性、主動性、創造性,增強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的體制機制的勇氣,繼續研究、明確思路、制定方案、加快推進。

  此後,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成立,統籌指導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

  2014年以來,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指導其辦公室會同30多個部門、三省市和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多次深入調查研究,反覆修改完善,先後7輪徵求各方意見,形成《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稿。

  “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著力加大對協同發展的推動,自覺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抱成團朝著頂層設計的目標一起做”……習近平總書記對這項戰略規劃設計多次提出明確要求。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先後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和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研究規劃綱要併發表重要講話,進一步明確這項戰略的目標、思路和方法。

  高瞻遠矚,從長計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要走出一條內涵集約發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種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模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新增長極。

  龍袞九章,但挈一領。

  2015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規劃綱要,確定了“功能互補、區域聯動、軸向集聚、節點支撐”的佈局思路,明確了以“一核、雙城、三軸、四區、多節點”為骨架,設定了區域功能整體定位和三地功能定位。

  頂層設計,為這項戰略實施提供了形成強大合力的行動指南,京津冀地區迎來了一個千載難逢的發展窗口期,協同發展由此進入全面實施、加快推進的新階段。

  “思路要明確,堅持改革先行,有序配套推出改革舉措”;

  “要堅持協同發展、重點突破、深化改革、有序推進”;

  “要把籌辦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作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抓手”;

  ……

  3年來,一次次考察,一個個會議,一系列重要講話、指示,習近平總書記時刻掛念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實施情況,在不同時段和關鍵節點給予重要指導。

  春華秋實,三年有成。

  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體系基本形成。作為全國首個跨省市的五年規劃,京津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于2016年發佈實施。京津冀空間規劃編制完成,並相繼出臺京津冀交通、生態、産業等12個專項規劃和一系列政策意見,形成目標一致、層次明確、互相銜接的協同發展規劃體系,將推動三地實現“一張圖”規劃、“一盤棋”建設、“一體化”發展。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推進,重點領域率先突破取得重要進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建設,交通一體化格局加快構建,生態環境保護深入推進,産業升級轉移穩步推進,三地産業互動和經濟要素進入快速融合通道,協同發展實現良好開局。

  協同,既是區域發展的必由路徑,更是響噹噹的生産力——

  在中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2016年京津冀交出了一份可觀的成績單:北京經濟增速達到6.7%,服務業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達到80.3%;天津經濟增速達9%,繼續位居全國前列;河北省經濟增速6.8%,産業實現“健身增效”。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這對於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部署,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夯基壘臺構築“四梁八柱”——新進展,新成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推進,重點領域率先突破取得重要進展,京津冀大地煥發蓬勃生機 

  “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歷史性工程”——2016年5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 

  通州區潞城鎮,佔地約6平方公里的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建設工地日夜忙碌。

  站在建設指揮部樓頂眺望,一批辦公大樓主體結構已經封頂。2017年年底前,北京市級各大機關及部分市屬行政部門率先啟動搬遷。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優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解決北京大城市病問題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首要任務。而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更是這項首要任務中的關鍵一招,是一項標誌性工作。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去年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時所指出的,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不僅是調整北京空間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發展新空間的需要,也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模式的需要。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

  3年來,北京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把“最先進理念、最高標準、最好品質”的要求體現在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的各個環節。

  前不久,北京面向國內外50家高水準頂尖團隊發出意向邀請,目前副中心總體城市設計和6個重點地區詳細城市設計已通過專家評審,副中心建設正在加快推進,安排的350項重大工程項目中已有106個項目開工。

  2017年2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工地考察,詳細了解建設理念、工程進程、群眾搬遷安置等方面的情況,對建設取得的進展表示肯定,並進一步提出了明確要求。

  千年古都,迎來了一個嶄新發展的機遇期,步入了一個重大變革的大考期。

  3年來,各個方面針對大城市病對症下藥,牢牢牽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這個“牛鼻子”,北京“瘦身健體”逐漸顯現成效。

  把好産業入口關,疏解引導政策加緊出臺實施——

  有舍才有得。北京市2014年出臺全國首個新增産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又在次年進行了修訂,受到禁限的行業佔全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的比例提高至55%,城六區受到禁限的行業提升至79%,不予辦理的工商登記業務累計達1.64萬件。

  疏解示範項目穩妥有序推進——

  昔日攤位達到1.3萬個、日人流量高峰達到7萬人次的北京動物園服裝批發市場已煥然展新顏,完成疏解和産業升級面積24.3萬平方米,疏解人口1.5萬人。

  3年來,北京推動一批區域性批發市場、一般性製造業企業、學校、醫院等有序疏解,加快讓“孔雀”振翅而飛。累計調整疏解商品交易市場370余家,從業人員21.8萬人;累計退出一般性製造業企業1341家,今年還將疏解退出500家;北京城市學院、北京建築大學、北京工商大學新校區加快建設,天壇醫院豐臺院區、同仁醫院亦莊院區二期進展順利……

  人口調控成效初顯——

  人口多、車輛堵,首都常被譽為“首堵”。目前,北京市機動車已超過560萬輛,首尾相連可繞地球大半個赤道。治理大城市病,要學大禹治水之法,“光堵不疏不行”。

  北京市常住人口已達2172.9萬人,按照規劃要求,到2020年力爭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其中城六區爭取到2020年下降15個百分點。3年來,北京堅持制定年度人口調控目標,推動全市常住人口連續兩年保持增量和增速雙下降,2016年上半年城六區常住人口實現了由增到減的拐點。

  在規劃綱要出臺之前,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在2014年第一次會議上就提出,對符合目標、現實急需、具備條件的交通、生態、産業三個重點領域要先行啟動,作為最直接、最有效、最實在的抓手。

  交通是協同發展的“先行官”。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2月在考察北京時就明確指出,要把解決交通擁堵問題放在城市發展的重要位置,加快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綜合交通體系。

  “我們當初提出軌道上的京津冀的思路,突出以軌道交通為主,打造京津冀主要城市間一小時交通圈。”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鐵路經濟規劃研究院副院長林仲洪説。

  如今,“軌道上的京津冀”已經從一個時髦詞彙逐漸呈現出現實模樣。2016年11月,京津冀地區城際鐵路網規劃獲得批復,以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大通道為主軸,到2030年基本形成“四縱四橫一環”城際鐵路網。

  天津至保定縮短至1小時,北京至天津濱海新區縮短至1小時……京津冀1小時交通圈和半小時通勤圈初步形成,異地上班正成為現實。一批高速公路“斷頭路”、國省幹道“瓶頸路段”正在打通或擴容。河北356條公交線路已與京津實現互聯互通。新機場飛行區、航廈及配套設施項目加快建設,截至2016年底完成投資230多億元……

  生態環境保護,是推進協同發展的重要基礎,更是廣受矚目的民生工程。

  “環境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作為重大民生實事緊緊抓在手上”“著力擴大環境容量生態空間,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合作”……習近平總書記對京津冀生態環保問題高度關注。

  “藍天難現”“繁星無影”“霧霾紅警”……大氣污染一直是近年來京津冀地區的“頑癥”。據環保部門統計,京津冀三省市每年散煤消耗近4000萬噸,是冬季大氣污染的重要來源。

  3年來,以電代煤、以氣代煤等工作加緊推進。目前,北京、天津、保定、廊坊主城區實現散煤“清零”,京津冀區域PM2.5(注:PM2.5為PM右下角加2.5)平均濃度2016年比2013年下降約33%,但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清水”和“綠化”兩項工作也齊頭並進。

  三地推進水環境污染綜合整治,由於多年網箱養魚造成嚴重水體污染的河北潘家口水庫、大黑汀水庫,目前已經全面啟動集中清理工作。京津風沙源治理和太行山綠化、“三北”防護林、沿海防護林等重點生態工程持續推進,三地完成造林1753.8萬畝。

  産業一體化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實體內容和關鍵支撐。

  與長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地區尚沒有形成相互銜接的産業發展鏈條。北京一些科技企業定制電腦面板等,苦於周邊地區缺少類似産業配套,不得不捨近求遠,將訂單發到深圳等地。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啟動之初,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要著力加快推進産業對接協作,理順三地産業發展鏈條,形成區域間産業合理分佈和上下游聯動機制,對接産業規劃,不搞同構性、同質化發展。

  3年來,三地聯合推動産業升級實現“1+1+1>3”的效果,努力打造立足區域、服務全國、輻射全球的優勢産業集聚區。一批重大産業項目加快實施——

  在滄州,北京現代汽車滄州第四工廠2016年10月竣工投産,整車設計年産能30萬輛,發動機設計年産能20萬台;

  在曹妃甸,總投資439億元的首鋼京唐公司二期項目已于2015年開工建設,這將使首鋼成為國內年生産能力最大的單體鋼廠;

  在天津,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管委會于去年底揭牌,已新增註冊企業35家;

  ……

  3年來,河北引進京津資金11041億元,佔全省同期引進省外資金的一半以上;天津引進京冀項目4856個、資金5226.74億元,分別佔全市引進外省份項目和資金的35.6%和44%。僅2016年,北京企業在津冀兩地的投資認繳額分別增長26%和100%……

  優化區域産業佈局,聚焦京津冀“三軸一帶”,正猶如一柄威風凜凜的“方天戟”。

  在改革創新中打開新空間——破題闖關,匯聚動力:重塑體制機制提供制度保障,試點示範構建全新格局,營造萬物生長的良好環境 

  “要加快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推動要素市場一體化,構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快公共服務一體化改革。”——2015年4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 

  京津冀協同發展中邁出的每一步、實施的每一個細節,都需要在現實中接受考驗。

  如何使京津冀協同發展建立起科學長效的機制,真正實現一加一大於二、一加二大於三的效果?習近平總書記時刻牽掛於心,反覆強調構建體制機制的重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2月26日的重要講話中對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出7點要求,其中關鍵之處就是要下決心破除限制生産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的各種體制機制障礙。

  “如果説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崛起主要靠對外開放來啟動,那麼京津冀協同發展更多瞄準區域內資源的協同優化,向改革創新要效益,承擔起經濟人口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模式的使命。”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副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説。

  以改革創新為指引,重構新體制機制。通過3年的探索和實踐,一批突破體制機制障礙的重大改革舉措穩步落地,區域發展示範效應逐漸凸顯。

  以創新驅動為理念,搭建協同發展新平臺——

  中關村是創新的代名詞。如今,這一創新的火種已在幽燕大地呈現燎原之勢。

  目前,中關村企業累計在津冀設立分公司2709家,設立子公司3032家,創新資源輻射外溢不斷提速。目前三省市已建設眾創空間200余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5家,簽署了一系列合作創新的協議。

  以重構新機制為抓手,推動市場要素優化配置——

  稅收分享在企業疏解搬遷過程中直接影響著地方政府的積極性,也是最難突破的領域之一。

  2015年6月,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佈《京津冀協同發展産業轉移對接企業稅收收入分享辦法》,從頂層設計上掃除了因地區間稅收利益博弈帶來的障礙。

  在中關村海淀園秦皇島分園,兩地利益採用“442”分配方式,入駐企業産生的稅收由海淀、秦皇島兩地政府各得40%,另外20%共同設立産業發展基金,進一步培育新興産業。

  打破舊藩籬,迎來新天地。

  在各地各部門的努力下,國家食藥監總局于2016年7月批復同意京冀協同發展醫藥産業轉移的監管措施,在滄州的“北京滄州生物醫藥産業園”可以由北京市食藥監局異地監管和審批,在全國開了先河。目前,這家産業園已經吸引60多家北京等地的醫藥企業落戶,總投資超過200億元。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