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北京中心城區尋地下車位 將建成13座立體停車庫

2017年02月17日 08:59:27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原標題:中心城區“入地”找車位 13座立體停車庫年內建成

  回家靠地鎖、破自行車佔車位,出門騎著禁停的黃線把車一歪……在中心城區,一切亂停車都可以被歸結為一個原因:沒地兒停。今年,東城區和西城區將攜手入“地”找空間,並加大對違法停車的管理力度,引導市民停車入位。

  昨天,東城區率先發佈年內任務單:包括東四平房區等處將建設13處立體停車設施,在次支幹路打通過程中嘗試利用地下資源,探索停車入“地”。同時,城六區將各自推動一兩個居住區停車試點項目,確保當年取得實效。

  13座立體停車設施年內建成

  眾所週知,東城區車輛擁有率高,但停車資源卻嚴重不足。為緩解停車難,該區今年計劃適度建設停車設施。“主要是建立體停車設施,按照不同區域,如平房聚集區、老舊小區、商業區,挖潛爭取停車資源。”東城區交通委相關負責人透露,計劃在南鑼鼓巷、東四地區建設13處立體停車設施。

  與以往不同的是,立體停車設施不再單純往地面上摞車位,而是向地下要空間。東城區如今已經有了試點項目,前圓恩寺衚同的立體停車庫已經試運營,可提供70余個車位。除了地面一層,大部分車位都藏在地下。“停放率基本達到了100%。”東城區交通委相關負責人坦言,這座車庫建了3年多。

  今年,東四平房區也將試點類似停車設施。同時,交通部門將清理衚同裏的地鎖。東城區交通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東城區制定了歷史街區交通秩序改善規劃,包括南鑼鼓巷、東四三到八條等地,主要通過政府引導、物業管理、居民自治的方式,維護交通秩序,尤其暢通靜態交通。”

  據了解,西城區什剎海老舊小區也計劃進行停車治理。

  次支路下“掏”出停車位

  打通次支幹路,是最近幾年中心城區的“必修課”。東城區正考慮在修路同時,與發改等部門溝通,見縫插針地“掏”車位,綜合利用路下空間。

  無獨有偶,西城區也在嘗試類似做法。受壁街全長不足1公里,可以連通西二環與趙登禹路,此前一直是條“斷頭路”。隨著這裡的疏通,地下還將進行綜合管廊試點工程建設,並引入停車設施,提供約500個停車位,緩解附近居民停車難問題。

  東城區交通委相關負責人直言,在中心城區建停車位,最困難的是選址。“我們正在制定專項規劃,其中就涉及落實解決停車設施選址,通盤考慮,盤活區域內的土地資源。”

  錯時停車將出“官版”協議

  利用現有停車資源,也將成為中心城區緩解停車難的主要手段,其中,最直接的辦法就是錯時停車。記者在朝陽門附近採訪有無錯時停車時,一位寫字樓的停車管理員連連擺手,“不敢錯時停車,居民夜裏開進來了,我們要增加看護成本。到了白天,個別人不把車開走,單位辦公的人沒地兒停車。”

  記者從交通部門了解到,目前確實沒有關於錯時停車的管理規定和合同模板。現在一些地方推行的錯時停車,主要通過居委會與周邊企事業單位協商,最終共用部分車位。遇到不遵守約定的車主,並沒有明確的罰則。

  東城區交通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正在牽頭制定相關公約,明確雙方權利義務,解決錯時停車的“後顧之憂”。隨著這份“官版”協議出爐,今年東城區有望開放約2800個錯時停車位,滿足居民夜間剛性停車需求。

  7條道路試點電子收費

  今年,中心城區還將引入路側電子收費。東城區計劃在天壇東路、體育館路等7條道路率先試點。“這幾條道路都有典型特點,周邊有老舊小區、景點、醫院或大機關。”東城區交通委相關負責人解釋,“在典型區域試點,有利於快速發現問題。”

  此次使用的電子收費系統採用視頻樁或地磁兩種車位檢測設備,感應車輛進出、留存車輛圖片,並將相關資訊實時傳輸至市級平臺,統一計算停車時間和費用,實現全市統一電子計時收費。停車人可通過下載“北京交通”APP,點選“路側停車”,使用微信、支付寶即可自助繳納停車費。此前,市交通委主任周正宇透露:“對逃費行為,將跟個人誠信系統掛鉤。”

  另外,本市計劃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形成政府和社會資本“共建、共管、共贏”的合作模式,推進石景山八大處綠蔭停車場建設,開展天壇北門等4處停車場前期研究。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