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網路媒體走轉改】從“耍故事”到“种太陽”,渾源人的傳承與創新

2017年02月14日 14:31:30  來源:山西日報客戶端
字號:    

  羊群漫跑過蕭瑟的原野,房舍排列在疏朗的村落。初春的雁北大地尚未甦醒,在一片蒼茫的顏色中穿行,距離不遠處出現一處藍瑩瑩的“湖水”。道路幾經轉折,終於來到跟前,一排排藍色的光伏電池板,堆砌起錯落有致的“梯田”,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好像一汪湖水。

  這裡位於大同市渾源縣西留村鄉,距離縣城只有23公里。2016年底,這片佔地340畝的6兆瓦光伏扶貧村級電站,建成具備並網條件。在荒山上安裝光伏電池板,被當地人戲稱為“种太陽”。這個“种太陽”的電站惠及60個貧困村,每村年增加收入10萬元左右,西留村當然不會例外。

  讓西留村人高興的,不只有“种太陽”。在這個古老的村落,還有一種流傳久遠的民間藝術——“耍故事”。春節前後,西留村文藝表演隊就沒有停歇下來;最近幾天,更是忙得連軸轉。正月十五,到大同市參加華嚴寺廟會演出,正月十六,在渾源全縣的文藝匯演中登場。“耍故事”的表演人員有九對十八人,扮相獨特,舞姿雄健、隊形多樣,雖然不説不唱,但卻有聲有色。表演內容取材于“梁山英雄夜打大名府”的一段傳奇故事,宋江、孫二娘、時遷、顧大嫂等好漢,在當地人口中,變成了馬子、風公、毛貨郎、煽地婆子等。

  “耍故事”有著濃郁的地方色彩和很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近年來,隨著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渾源縣政府加大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力度,加強對這一民間舞蹈藝術的挖掘和搶救。2010年,渾源“耍故事”還參加了第八屆中國民間藝術節並獲得銀獎。2013年12月,它入選山西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耍故事”在當地有著極高的人氣,恒山景區管委會門前廣場,當梁山好漢們登場亮相之時,場外擠不進來的觀眾,居然還有人爬到了樹上。因為,這是一年之中,他們最不想錯過的“紅火”。過了這幾天,新的一年生計就要開始。搞旅遊、種黃芪、養肉羊……每一個人都要奔忙在路上。而光伏電站“种太陽”,對渾源人來説,是脫貧路上的新氣象。

  擁有光伏電站項目的,除了西留村鄉,還有駝峰鄉。光伏扶貧工程,是一項造福貧困群眾和發展鄉域經濟的民生事業,選擇林光互補模式,採用“集中建設、統一管理、分村受益”的原則進行了工程設計。按照渾源縣光伏扶貧收益分配方案,以每戶3000元標準,可扶持20戶深度貧困戶。除此之外,光伏扶貧項目所産生的經濟效益,還將通過發展生産、醫療救助、教育等多種形式,用於村級集體公益事業,幫助貧困人口走出貧困。

  從“耍故事”到“种太陽”,傳承與創新,交織成了渾源人的日常。而過好尋常日子,就是他們心中的期望。

  山西日報新媒體記者 李清偉/文

  山西新聞網 陰 豪/圖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