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治霾方面京津冀能向珠三角學點啥? 調結構是法寶

2017年02月06日 11:25:26  來源:科技日報
字號:    

  資料圖:2016年12月31日,霧霾籠罩北京,北京八大處公園的纜車“在霧霾中穿行”。 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2月5日,被霧霾籠罩多日的北京迎來藍天白雲,空氣品質為優;但河北、河南和山東部分城市空氣依然為重度污染到嚴重污染,長三角部分城市為輕度或中度污染,珠三角空氣品質為優或良。

  監測數據顯示,2015年珠三角區域6項空氣污染物年均濃度達標新《環境空氣品質標準》,其中,年均PM2.5濃度34微克/立方米,比全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低32%;2016年在氣象不利情況下,空氣品質繼續改善,PM2.5年均濃度為32微克/立方米,而在京津冀,這個數值是71。

  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説,珠三角在2000年左右就提出大氣複合型污染,開始考慮PM2.5問題。“那時還未公開監測PM2.5,但減排方案已開始實施。廣東用了十幾年時間取得今天的進步,這速度比英、美、日都要快。”

  珠三角區域空氣品質率先“整體達標”,其治霾經驗在京津冀管用嗎?

  “調結構”是珠三角治霾“法寶”

  環保部大氣環境管理司司長劉炳江認為,每個區域的大氣污染成因,都不外乎産業結構以重化工為主、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交通運輸方式以柴油為主、管理和執法不到位等,“這些問題是共性問題”。

  關於珠三角區域率先達標的治霾經驗,劉炳江主要歸納為三點。一是産業結構調整比較到位。現在珠三角沒有鋼鐵企業,沒有大的重工業企業,從2000年開始重化工比例不但沒上升,還在下降。“珠三角産業逐步升級,跟發達國家走的路子基本上是一樣的。”二是能源調整比較早,執行比較到位。珠三角煤炭消費量在我國是最早下降的,從2005年起,全國天然氣消費量珠三角是最高,“機動車污染控制也是卓有成效”。三是領導重視、管理比較到位。“珠三角環境執法、環境管理政策落實比較好,很多有利於環保的政策,首先是在珠三角形成的,這是一個很好的範例。”

  實現“閱兵藍”就借鑒了珠三角經驗

  “‘十一五’國家863計劃設立的‘重點城市群大氣複合污染綜合防治技術與整合示範’重大項目,是當時國內最大的大氣污染控制技術研發項目,在珠三角地區建設了我國首個大氣複合污染立體監測預警體系。”日前,在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與科技日報社聯合召開的霧霾防治專家座談會上,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郝吉明説,“珠三角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支撐技術研發與應用”等項目又列入“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珠三角大氣污染防治科研成果和實踐,不但對區域需求做了很好佈局,而且與高水準專家團隊建立了長期聯繫,為我國深入推進環境科技創新及環境管理提供了經驗與借鑒。

  據悉,“十二五”期間,科技部還聯合環保部等8部門組織實施《加強大氣污染防治科技支撐工作方案》,開展國家科技計劃統籌試點工作,重點推動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3個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同創新,集中開展區域大氣聯防聯控技術研究。其中,科技部、環保部、廣東省政府密切配合,集中優勢科研力量開展珠三角區域大氣污染綜合防治研究與實踐,建立全國第一個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技術示範區,引領珠三角空氣品質持續改善。

  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教授説,揮發性有機污染VOCs是PM2.5和臭氧治理的關鍵污染物,深圳在治理VOCs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從2008年開始,深圳連續做了三次VOCs排放調查,“已非常清楚我們做了什麼事情,排放量從多少降到多少”,接下來要考慮的是氮氧化物與VOCs協同減排關係,既降低PM2.5又控制住臭氧污染。“這都需要加強城市間相互學習,及科研單位科技的支撐。”

  據介紹,珠三角空氣品質改善科研成果為全國快速實施環境空氣品質“新標準”提供關鍵性技術支援,也為其他區域大氣污染防治提供了先進經驗和示範,使京津冀等地區樹立信心。如按照支撐改善區域空氣品質目標,中國環科院牽頭組成了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研究協同創新體,突破北京市污染源解析等關鍵科學問題,為“APEC藍”“閱兵藍”空氣品質保障提供了重要支撐力量。

  京津冀削除的只是“僵屍”産能?

  “當前,京津冀區域環境品質是有改善的,這説明措施是有效的,方向是對的。”郝吉明説,但在産業結構調整中發現,京津冀實際産量並沒減少,部分地區削除的是“僵屍”産能。

  冬季是霧霾治理的最大挑戰。當前,國家正加大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冬季錯峰生産力度,抵消供暖帶來的新污染物排放量。“從評估情況看,重污染期間這些錯峰生産城市用電量下降幅度不大,僅10%左右,有些企業不降反升,未落實錯峰生産要求。”陳吉寧説。

  正如珠三角治霾經驗,陳吉寧強調,京津冀要提高“五化”水準,即科學化、系統化、法治化、精細化和資訊化。“環保治理從來都不是靠蠻幹,必須是有序、科學的。”去年入冬後,深圳等城市也出現了霧霾。“我們在研究評估,看是極端天氣帶來的,還是沒有幹活,沒有採取科學、過硬措施帶來的?廣東是前者,對後者,我們要督促這些地方加大治理。”

  (科技日報北京2月5日電)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