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經濟觀察:2017年中國京津冀治霾行動繼續加碼

2017年02月01日 11:55:12  來源:中新社
字號:    

  資料圖:1月8日,北京在經歷了一週的重霧霾天氣後,迎來藍天。中新社記者 崔楠 攝

  中新社北京1月31日電 題:2017年中國京津冀治霾行動繼續加碼

  中新社記者 阮煜琳

  2016年入冬以來,中國京津冀區域屢陷“霾”伏,發生了包括跨年霧霾在內的多次重空氣污染天氣過程,霧霾污染治理已經刻不容緩。

  重污染天氣接踵而至 京津冀深陷“霾”伏

  2017年是“大氣十條”第一階段實施的最後一年,確保圓滿完成“大氣十條”目標任務迫在眉睫。

  在京津冀區域中,2016年,北京PM2.5年均濃度為每立方米73微克,超過國家標準109%。北京要完成“大氣十條”中規定的“2017年PM2.5年均濃度達到每立方米60微克”的任務,意味著今年要在2016年基礎上再下降近20%。

  2017年河北省PM2.5年均濃度要完成減排目標,石家莊、衡水、邢臺、邯鄲、保定、唐山等地仍需繼續努力,進一步加大減排力度。

  污染物排放量強度大 京津冀治霾負重前行

  目前,工業排放是中國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一次細顆粒物(PM2.5)及揮發性有機物(VOCs)的第一大排放源,民用排放是一次PM2.5的重要排放源,交通是NOX和VOCs的重要排放源。因此在未來排放控制中,需多措並舉,實現SO2、NOX、一次PM2.5和VOCs排放量同步下降。

  污染物排放是大氣污染形成的內因。中國當前面臨的主要大氣污染問題,是以PM2.5和臭氧為代表的大氣複合污染問題,大氣中多種污染物都以很高的濃度水準存在。而不利的氣象條件,如靜穩、小風、高濕及逆溫等,會在排放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導致更加嚴重的大氣污染。

  因此,大氣污染防控要從有效控制煤炭消費規模,調整終端能源結構入手,加強散煤治理。解決京津冀秋冬季農村供暖煤炭散燒污染高強度排放的問題。同時,進一步優化主要耗能行業能源消費結構和産業結構,提高集中度,淘汰落後産能,降低單位産品能耗。

  “大氣十條”收官之年各地治霾繼續加碼

  北京市市長蔡奇日前提出,2017年是落實國家“大氣十條”的收官之年,北京要在更大範圍內採取措施,鐵腕治霾。

  2017年北京將繼續壓減燃煤,計劃對700個村進行清潔能源改造,實現朝陽、海淀、豐臺、石景山4個區和平原地區基本“無煤化”;供暖季結束後,北京地區唯一一家燃煤電廠華能北京熱電廠將停機備用,全年至少壓減10%以上發電量;基本淘汰遠郊區平原地區10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全市煤炭消費總量同比壓減30%,控制在700萬噸以內。

  同時,北京將進一步加大工業企業調整退出步伐。全面清理整治2560家“散亂污”企業,再關停退出500家一般製造業和污染企業。

  2016年,中國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十大城市中,河北省佔六席。河北是用煤大省和産鋼大省,其最為依賴的能源和産業給大氣環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河北省政府年初提出,2017年,將壓減煉鋼産能1562萬噸、煉鐵1624萬噸,壓減煤炭産能742萬噸。並將加快廊坊、保定、張家口鋼鐵産能全部退出,承德、秦皇島鋼鐵産能部分退出,支援武安、豐南、遷安等地企業整合重組,推進首鋼京唐二期和石鋼搬遷等重大項目。

  天津市政府則表示,2017年將推動燃煤設施淘汰改造,全面治理城鄉散煤,嚴格控制機動車和船舶排放污染,關停淘汰落後企業,完成國家“大氣十條”目標任務。(完)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