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人民日報:治霾應“彈鋼琴” 政府決策不能非黑即白

2017年02月06日 10:50:33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治霾也應“彈鋼琴”(各抒己見)

  蕭 然

  春節期間,煙花爆竹是該放還是該禁,一度又成人們議論的焦點。有觀點認為,上千年的習俗理應尊重;而另一派觀點認為,霧霾已經如此嚴重,煙花爆竹就該禁放。甚至有個別地方,在春節前下達禁令,要求不分領域、不分時間一律禁放,引起一場軒然大波。

  此次關於禁放的討論有一點值得欣慰,那就是不少地方開始覺醒的環保意識。包括出臺全域禁放的地方,出發點也是為了治理霧霾,雖然用力過猛,其初衷也可以理解。

  但筆者認為,治理霧霾是一場攻堅戰,既要治標,更要治本,因此我們必須要有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歐美發達國家這場“戰爭”打了幾十年才取得效果,我們再努力、再厲害,也不可能一兩年就能速勝。因此,只有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根本點上發力,通過經濟結構、能源結構的優化和調整,霧霾才能逐步根治。僅僅在治標上發力,在類似是否禁放煙花爆竹這些問題上使勁,就算用上“洪荒之力”,也不大可能取得實效和長效。

  更重要的是,既然是持久戰,就要有一盤棋思想,類似“完成舉辦奧運會這類階段性重大任務,一切都可以為之讓路”的工作思路,並不可取。

  過去常説,領導幹部要學會“彈鋼琴”,意思就是不能抓住一點,不計其餘,而要統籌兼顧、照顧到方方面面。治理霧霾,無疑是當前一項極其重要而且迫切的工作,但並不等於説,只要是為了治霾,其他一切就都可以犧牲,都可以不管不顧。過去,一些地方靠犧牲環境發展經濟是走了彎路,今天,面對霧霾治理這一場攻堅戰、持久戰,不能再犯類似的錯誤,即以過度犧牲發展,甚至以經濟停擺、生活停擺等手段來應對霧霾。這種雷霆手段,在嚴重污染的極端天氣裏,或許可以一用,但決不能無限制地長期使用。

  比如,春節前夕某地沒有任何鋪墊就發佈的這一紙禁令,很可能會讓一個行業因此陷入困境,一批中小企業因此面臨破産,大量員工因此面臨失業……面對諸如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環境治理等多個目標和關切,政府在決策時應當統籌兼顧,找到“最大公約數”,而不能非此即彼、非黑即白。

  回到煙花爆竹燃放,作為一項傳統的習俗其實並不是説不可以改變。通過宣傳、引導,逐步減少甚至最終取消燃放,也並非完全沒有可能。在城市人口密集區,在重污染天氣下,階段性、區域性禁放也能獲得群眾的理解和支援。比如今年,不少城市雖然沒有禁放,但煙花爆竹燃放的強度已經明顯下降。

  所以,有關部門應當明白,即便是治理霧霾這類德政,政策出臺也要有足夠的提前量,要循序漸進。因為移風易俗需要時間,相關企業的轉型、轉産也需要時間。一切水到渠成了,一項初衷很好的政策才能真正落地,才不會引起社會的強烈反彈。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