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美媒探秘中國816核工廠:昔日絕密工程變景點

2017年02月04日 06:28:09  來源:參考消息網
字號:    

  原標題:美媒探秘中國816核工廠:昔日絕密工程如今變景點

816核工廠入口。(圖片來源:美國《紐約時報》網站)

  816核工廠入口。(圖片來源:美國《紐約時報》網站)

  參考消息網1月26日報道 美媒稱,在長江流域這個以脆生生的榨菜聞名的清冷之地有著林木覆蓋的群山。但其中一座山與眾不同。涪陵金子山頂上有一個大煙囪,俯瞰著旁邊的烏江。自數十年前建成以後,這個煙囪一直處於閒置狀態。直到近年來,公眾才知道了個中原委。15年前,當地政府宣佈,在這座中空的青山內部,殘留著一度是中國最宏偉軍事基礎設施的工程,也就是絕密的816核工廠。

  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1月25日報道,816廠從一開始就是絕密工程。當地人乃至在這個基地工作的很多士兵都不知道該工程的真正目的。

  絕密核工廠的興建與叫停

  報道稱,該項目肇始於上世紀60年代,是中國首次嘗試在沒有蘇聯人參與的情況下建造一座可以生産武器級钚的核反應爐。為了降低被攻擊的可能性,相關部門做出了一個不同尋常的決定,要把反應堆建在地下,從而讓原本就充滿挑戰的設計建造過程變得更加複雜。

  在接下來的十幾年時間裏,超過6萬名工人參與了這個高風險的項目。最終建成的人工山洞據説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經得住數千噸炸藥的轟炸和8級地震的衝擊。這個設施內部設有學校、市場和醫院,這樣一來工人們就可以完全與世隔絕地生活。

  對於當年的兩萬多名年輕士兵來説,日子尤為艱苦。很多人入伍時以為自己即將奔赴北京,結果卻被分到816工程基地工作。這些士兵的月薪約為6元人民幣,在當時約合2.44美元,其任務則是僅憑小型鑽機、炸藥和工兵鏟來開鑿堅硬的岩石。

  報道稱,這是一項危險的工作,工期壓力很大。士兵們在“與帝國主義、修正主義和反革命爭時間比速度”這句口號激勵下夜以繼日地工作。

  但隨著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初著手對很多軍事項目全面進行“軍轉民”,這個幾近完成的核工廠的施工突然被叫停。

  如今變成旅遊景點

  報道稱,816核工廠其後當了26年的化肥廠,最終於2010年重煥生機,成為旅遊景點——冷戰時期的這個古怪産物,可謂遭遇了不可思議的命運轉折。

  不過,對以前的很多工人來説,816工程至今仍讓他們咀嚼著苦澀的遺憾。

  “當初,這個項目讓這些年輕人付出了太多,是我們生活的全部,”現年68歲的老兵陳懷文説。他曾于1969至1974年間在金子山參加挖掘工作。“我們需要讓公眾清楚地知道這一點。否則將是對我們的努力和人力的巨大浪費。”

  為了應對這種擔憂,相關部門最近對816基地進行了為期一年的翻修。自從它于2016年9月重新開放以來,遊客們——外國人也首次加入了進來——現在可以參觀這個山洞大約三分之一的地方。洞內有總計將近13英里(約合20.92千米——本網注)長的通道。

  報道稱,不久前的一個下午,一群遊客由一名身穿軍裝、腳踏作戰靴的熱情導遊帶領,在位於路邊的其中一條通道入口處爬上一輛高爾夫球車。車子載著大家直接鑽進金子山的山體深處,冷空氣從耳邊呼呼掠過。名叫戚泓(音)的導遊對著麥克風講解道:“這個洞不僅代表著816工程工人們的努力,還代表著中國國防史和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

  戚泓解釋説,當時,科學家、工程師、士兵以及其他後勤人員從全國各地匯聚到這個偏遠的地方——當時只有水路可以抵達——參加816工程的建設。他們中有很多是這個國家最頂尖的人才,曾就讀于中國一流的大學,或者在蘇聯和日本留學。

  戚泓周圍站著約30名遊客,其中大多是中國老年人。在歷時90分鐘的遊覽過程中,戚泓帶著這群人穿行在一個由空蕩蕩的反應堆大廳、展覽室和陰暗的樓梯間構成的迷宮,她時常會停下來講解一番,這樣一來老年遊客們也能歇口氣。

  報道稱,這群遊客中的大多數人是直到最近才聽説這個項目的,但他們的年紀足夠大,了解政府選擇在中國西南地區這個風景如畫的地方建造大型核工廠的歷史背景。

  來源:參考消息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