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治國理政新實踐江蘇篇】鎮江金河村:轉變思路“強村富民”

2017年02月03日 16:08:36  來源:全媒體
字號:    

  在送走兩批前來參觀的客人後,已接近午飯鐘點,江蘇省鎮江市谷陽鎮金河村委主任湯春林利用這段時間抓緊審閱各小組上報來的春節慰問名單——作為一種福利制度,村兩委決定向全村80歲以上的老人和60歲以上的老黨員發放慰問金,此舉已堅持了3年。“只有村集體經濟發展了,才有能力為村民們謀取福利。”湯春林不無感慨地對記者説。

  金河村是一個傳統的農業村,4個自然村總人口1350人,只有耕地1726畝。對金河村的採訪是在春節前的一個上午進行的,這座因河得名的小村莊曾是丹徒區有名的經濟薄弱村,2013年村集體年收入只有6萬元。

  “思路決定出路。”湯春林説,這句話非常有道理。因為金河村的變化就是由“思路轉變”開始的。2016年,該村集體收入超過80萬元,村民每人平均年收入達到1.7萬元。短短3年時間,就摘掉了“貧困帽”,變為了“強村富民”的達標村。

  65歲的王佩華至今記得村西的老窯場,年輕的時候她也曾在那裏謀過生活。窯場關閉後,那一塊近200畝的土地無法復墾,一直被閒置著。2014年,金河村抓住強村富民“雙達標”的機遇,轉變思路,發展租賃經濟,利用100多畝磚窯廠廢地興建了3000平方米的標準廠房,採用“先租後用”的形式,變廢為寶,當年收益24萬。

  初戰告捷,讓村兩委班子看到了窯場“廢地”的價值所在。對廠房建後剩下來的70余畝“廢地”,該村對外招租,以每畝1200元的租金租給了一家苗木種植企業。此舉,不僅增加了村集體收益,更為重要的是對這塊“廢地”的生態恢復大有裨益。

  廠房出租“引來”了企業,也為村民帶來了進廠工作的機會。村民黃阿寶夫妻識字少、文化低,但是有力氣,以前遠在外地做裝卸工,現在在家門口上班,收入和以前差不多,家裏也能照顧到了。6組村民施梅英丈夫身體不好,自己不能出去打工,由村裏安排進了一家食品公司招待所做服務員,每月都有固定收入。據介紹,金河村有200多人像黃阿寶夫妻和施梅英一樣在村裏的企業中工作。

  早在2008年,金河村曾與一位投資商簽約共同開發工業園,合同約定,工業園佔地70畝,租期30年,租金的1/3為村集體所有。局限于當時的發展狀況,租金30年不變,隨著土地資源的稀缺,工業園微薄的租金收益一直為村民所詬病。受制于當初的合同,村兩委班子苦苦思考“破題”之舉。湯春林對記者説,最後村裏通過提高對工業園的服務水準,取得合作方的認同,以衛生配套管理費的形式,每畝增收1500元,在原有租金的基礎上又為村集體增加年收入10萬元。

  在湯春林看來,經濟薄弱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村集體經濟收入來源窄。突破了這個瓶頸,也就意味著打破了嚴重制約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魔咒”。金河村僅用3年實現“摘窮帽”就在於村兩委班子積極探索多元化的發展模式,推動了村級集體經濟不斷壯大。

  俗話説,有錢好辦事。在村西南,有一塊百畝旱地,因為遠離村莊,沒橋沒路,進出不便,承包村民們寧願荒著,也不願意去耕種,常年荒草齊人高。如何“盤活”這塊土地呢?金河村投資40萬元,架橋建路,完善基礎設施。工程還沒結束,已有多家農業企業前來洽談合作。最終,一家發展生態觀光農業的企業中標,租金每年遞增,村民在家就有每畝1000元的收入。

  村集體經濟發展了,村兩委為民做實事的勁頭更足了。為爭創省級生態村,金河村投資110多萬元,新澆了8公里水泥路,徹底改變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歷史;同時投資60萬元建成全區首家村級污水處理廠,每天處理25噸生活污水;投資50萬元,在自然村傅家村建成拉網式污水處理設施,管網通到每家每戶;投資3萬元,在全村新砌垃圾房12個;投資17萬元用於村中苗木綠化,使得全村面貌大變樣。

  2016年,該村投資40萬元建設一座3500平方米農民公園,目前工程已近尾聲。湯春林指著公園裏的道板磚對記者説,“集體的錢,不僅要花在刀刃上,還要花得明白,更要花得值。”湯春林如是説。

[責任編輯:韓靜]

相關內容